众力资讯网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谈判,不谈判可能结果不同,原因如下:兵力方面,中朝联军总共有180万人,志愿军就有135万 兵力上的数字优势确实显眼,但打仗拼的不只是人数,有时候这人数优势在绝对的装备代差面前,真有点像 “胳膊拧大腿” 的意思。 就说火炮这玩意儿,美军一个师里光是 105 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就有上百门,再加上几十门反坦克炮、迫击炮,算下来整个师的火炮总数能轻松突破 300 门,打起仗来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阵地上砸。 可咱志愿军这边呢,就拿打得最勇猛的 38 军来说,刚入朝的时候手里的家伙大多是抗战和解放战争缴获的日式山炮、九二式步兵炮,加起来也就几十门,还都是小口径的,别说跟美军对轰了,有时候支援前线步兵都得掐着数算炮弹。 更憋屈的是弹药供应,咱志愿军一门迫击炮一个基数才 30 发炮弹,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就见底了,而美军光轻机枪弹一个基数就有 1200 发,人家的 “范佛里特弹药量” 更是往死里堆,上甘岭战役前期,美军一天就能往两个小高地砸十几万发炮弹,这火力密度咱根本扛不住。 坦克方面的差距更让人揪心,美军在朝鲜战场光坦克就投了 1100 多辆,什么 M26 重型坦克、M46 中型坦克,厚实的装甲加上大口径火炮,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可志愿军刚入朝时别说坦克了,很多战士都没见过真坦克长啥样,反坦克全靠炸药包、爆破筒和集束手榴弹。 虽然 40 军有个反坦克小组曾创造过炸毁 11 辆坦克的奇迹,但那都是战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冒着枪林弹雨贴近坦克拼出来的,这种打法代价太大,遇上美军集群坦克根本没法应对。 后来咱从苏联买了些 T-34 坦克,可驾驶员大多只有四五个小时的驾驶经验,炮手也只打过二三十发炮弹,刚学会操作就得上战场,跟那些参加过二战的美军坦克兵比,简直就是 “新手遇上老司机”。 空军这块的悬殊更是没法比,美军在朝鲜战场投入的飞机最多时能到 2400 架,飞行员大多是经历过二战洗礼的老手,人均飞行时间上千小时,玩起空战战术来熟门熟路。可咱志愿军空军刚组建没多久,飞机加起来还不到两百架,飞行员训练时间最短的才十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没完成编队训练就得上阵。 1951 年夏末 “绞杀战” 最激烈的时候,美军一个月就能出动 8340 架次飞机,把朝鲜北部的铁路炸得千疮百孔。咱的米格战机虽然性能不错,可数量太少,只能在清川江以北的 “米格走廊” 里防守,稍微往南飞一点就可能被美军机群包围。 飞行员们只能靠 “空中拼刺刀” 的狠劲,在 400 米以内的超近距离开炮,19 岁的陶伟甚至在倒飞状态下 120 米处击落敌机,可这样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首开纪录的刘涌新刚击落 F86 就壮烈牺牲,基本上是拼着同归于尽在打。 1951 年 8 月美方发动的 “绞杀战”,更是把补给线掐得死死的,他们集中 80% 的空军兵力盯着铁路线炸,73.5 公里的 “三角地区” 枢纽 4 个月就中弹 3.8 万余枚,80% 的时间都没法通车。那时候朝鲜又赶上 40 年不遇的洪水,铁路桥梁被冲毁 165 座次,线路破坏 459 处次,前后不通的铁路跟断了的肠子似的。 咱的粮食、棉衣要运到前线,得靠铁道兵顶着轰炸抢修,白天炸了晚上修,桥梁炸断了就架活动桥,白天移开晚上拼起来,可就算这样,物资损耗还是大半。 长津湖战役时,9 兵团的战士们紧急入朝,根本没配齐冬装,南方的薄棉袄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跟纸糊的一样,一个班才一件大衣,谁站岗谁穿,十几个人挤着盖一床棉被。 吃的就更别提了,前线战士每天只能分到半斤炒面,那是 70% 小麦粉加 30% 杂粮磨的,咽下去剌嗓子,得就着雪水才能下肚,冻土豆更是成了硬通货,啃得牙都疼,而美军士兵却能吃到巧克力、午餐肉,甚至喝上热咖啡。 通信方面的差距也拖了后腿,志愿军刚入朝时,司令部才 9 部短波电台,无线电台只能普及到师一级,连排级全靠军号、信号弹和徒步送信。 后来仿制的 701 型步谈机通信距离才 2 公里,稍微地形复杂点就断了联系,上甘岭战役时,一部步话机能保证 6 天 5 夜联络就成了功勋装备,靠它呼叫炮火支援一天打退 81 次冲锋,这在美军眼里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 他们的无线电台能配到连级,直升机还能随时空投通信设备,指挥效率差了十万八千里。 更根本的是工业底子的差距,1950 年中国年产钢才 60 万吨,原油 20 万吨,而美国钢产量 8800 万吨,原油 2.6 亿吨,人家造飞机、坦克跟流水线似的,打坏了能很快补上,咱连炮弹都得省着用,这种硬实力的鸿沟不是靠人数能填平的。 战士们再勇猛,可饿着肚子、穿着单衣,手里的家伙不如人,飞机坦克跟不上,补给线随时被掐断,真要是一直硬拼下去,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