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不掉的湿热,是“气”出了问题.
[斜眼R][斜眼R]每到夏季,尤其是在南方,湿热的黏腻感便如影随形。不少人总觉得自己体内湿热过重,舌苔黄腻、身体困重、皮肤出油长痘……于是开启各种祛湿模式,喝凉茶、吃祛湿药膳、用祛湿贴,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更糟糕的是,一味祛湿后,反而感觉身体更加不适——口中愈发干燥,津液似乎越来越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关键因素:气。
[吧唧R][吧唧R]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与津液的代谢、湿热的形成和排出密切相关。
[吃瓜R][吃瓜R]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人体本就容易受湿热侵袭,而在祛湿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气的作用,很可能陷入“越祛越湿”的怪圈。湿热在体内存在时,会不断消耗津液,夏季高温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许多人此时会发现,自己对白水兴趣缺缺,反而渴望喝些汤汤水水、奶茶饮料,这正是身体缺乏津液发出的信号。也证明了你现有的体质—湿热阴虚.
[失望R][失望R]可即便大量饮用,依然难以缓解不适,因为单纯祛湿而不关注气的状态,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湿热问题,还会进一步损伤津液 。
[拔草R][拔草R]清不掉的湿热,根源往往在于气虚和气滞。
[一R]气血不足的人,脾胃运化能力较弱,在补益气血时,若不先补足正气,盲目食用滋补之品,极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补进去的营养无法被身体吸收,反而堆积成浊,化为湿热。此时,唯有先加强补气,提升脾胃之气,增强运化功能,才能让补益之品被顺利吸收,从根源上减少湿热产生。
[二R]气滞也是导致湿热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生活中,不少肝郁气滞的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湿热症状。夜晚口干口苦,多是肝胆湿热的表现;大便黏腻、不畅,甚至粘马桶,往往与肠道气滞有关。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胆汁排泄受阻,便会形成肝胆湿热;而肠道气机阻滞,推动无力,糟粕难以排出,水湿也会随之停滞,加重湿热。此时,单纯清热利湿效果甚微,需搭配理气之法,当气机通畅,肠道恢复正常传导功能,再配合清热利湿之剂,才能有效改善湿热症状。
[玫瑰R][玫瑰R]祛湿并非简单粗暴地将湿气“赶尽杀绝”,而是要找到湿热反复的根源,从“气”入手。气虚者补气以助运化,气滞者理气以通经络,再结合清热利湿之法,才能标本兼治。若只看到湿热的表象,一味祛湿而忽略气的调养,不仅难以摆脱湿热困扰,还可能损伤身体的正气与津液。关注气的状态,调和气机,才是摆脱湿热纠缠、收获清爽健康的关键所在。
阅读:23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