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美国一些政界人士突然宣布了把中美并称为“G2”的说法

果不其然。 据媒体报道,美国一些政界人士突然宣布了把中美并称为“G2”的说法,中国方面也多次公开表示支持欧洲自己做主。 中国这几年在高端制造的产线一条条落地,光伏、动力电池、船舶、手机、家电这些门类的全球份额持续提高。海关和行业统计显示,汽车出口在2023年跃居全球前列,今年延续增长。这一现实改变了买卖格局,欧洲、日本、韩国过去靠卖高价品赚厚利的路子,在中国市场越来越难。 顺着这个口子看利润,中国市场的“溢价位”不再只在进口货上,国产品牌在手机、家电、乘用车的占比抬升,定价更有竞争力。欧洲、日本、韩国企业在华利润空间缩窄,转身去抓美国市场的稳定收益和本土补贴,成了更直接的选择。 细节上更直观的是,韩国、日本的大型车企和电池企业这两年集中在美国建厂,和当地车企捆绑供货,争取进入补贴目录。欧洲的头部车企也在北美扩充产能,避免在关税和产地要求上吃亏。这套动作本质是保住美国市场的货架和利润。 同一时间段里,美国对部分钢铝、太阳能、家电等产品维持加征关税或要求本地化,欧洲企业为了过线只能按规则走。对比下来,中国强调互利开放,但当进口替代形成规模,外企在中国的定价权和利润率回落,这些国家自然把资源往美国倾斜。 拉回到市场结构,欧洲、日本、韩国过去在中国卖的很多是高端装备和品牌消费品,单件利润高、规模稳定。现在中国自给能力增强,采购结构调整,进口份额下降是预期中的事。钱的流向变了,队伍也就跟着变。 再看供应链,美元结算体系、美国的芯片设备与软件生态、国际金融服务,对欧洲、日本、韩国的龙头企业仍是关键。稳住这套体系带来的现金流和估值,比在中国市场里和本土品牌拼价格更划算。 再往前推几年,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发起调查,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光伏等产品设限,对华施压的节奏基本同步。两个区域的做法互相呼应,说明商业规则的调整正服务于各自的产业利益,而不是单纯的安全担忧。 另一个信号是,韩国、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演训、军售和驻军安排频密,安全层面的绑定让企业更不敢反向布局。当上面的安全纽带在收紧,下面的资本就更倾向于跟随,避免在关键市场遭遇不确定。 落到具体企业决策,欧洲、日本、韩国资本这几年加码美国是为了锁定补贴、税收优惠、用电成本和劳工条件的稳定,核心目标就是利润可预期。中国市场换挡后,这些企业不再能轻松获取超额利润,风险收益比发生了变化。 归根到底,是收益重排推动了站位变化。过去靠中国市场拿走厚利,现在中国能自己做,外面的优势项在中国变薄,它们就会转向收益更稳的地方。美国能提供稳定的规则和补贴,顺势抱紧是企业的理性选择。 话说回来,中国的路也很清楚:提升自给能力,扩大高端供给,持续拓展多元市场,把产业链拉得更稳更全。这样一来,别人握不住你的利润阀,你就不用看别人脸色。 收个尾,这场下棋已经进入新阶段,谁能把工厂、技术、市场和规则捆在一起,谁就能把主动权握在手里。中国把活儿干扎实,利润就留在自己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