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荷兰等国地狭人稠,却不关心粮食安全,也没有耕地红线,还把大量土地种植非主粮作物? 英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60%,荷兰更夸张,人均耕地全球倒数,居然还大面积种花种草,其实,英国和荷兰不是不担心吃饭问题,而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他们把“粮仓”建在了全世界,用全球化思维、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农业,搞出了一套“非粮化”战略,彻底跳出了传统靠自家种地养活自己的模式。 英国的粮食自给率30年间从74%降到60%,小麦自给率约70%,蔬菜自给率更低,水果85%靠进口。 农业用地结构也很特别,耕地只占国土四分之一,草地却占了42%,畜牧业是农业大头,种植业反而排在后面。 最惊人的是,英国1%的农业人口就能养活六成国民,每个农民平均养活160人。 荷兰更是个“农业奇迹”。全国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耕地占比不到24%。但荷兰却成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年出口额超过1000亿欧元,占世界9%。 花卉拍卖市场能控制全球70%的花买卖,园艺业和畜牧业产值远超普通大田作物。人均耕地少得可怜,但农业出口赚的钱却让人羡慕。 那为什么英国、荷兰敢“无视”耕地面积和主粮种植,把宝押在别的领域? 凭借强大的金融和工业能力,英国这两百年来就靠“买全球、卖全球”,自己造工业品、搞服务业赚外汇,再用赚来的钱从美国、加拿大等地进口粮食。 主粮自给率不高并不可怕,因为只要钱足,全球粮食都能端到自家餐桌。 荷兰也是一样。遇到粮食危机时不是靠自己多种地,而是扩大进口,进口便宜谷物,把地用来种花卉、蔬果、搞园艺,赚的外汇又能反哺粮食进口。 用“低价进口高附加值出口”模式,荷兰把自己变成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枢纽,全球化时代,谁的资源调配能力强,谁就有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1%的农民能养活六成国民,这种劳动生产率,欧洲第一,英国还大力投资新技术,比如无化学品挤奶、智能除草机、AI农业管理系统,让农业生产越来越“高智商”。 欧盟有个“共同农业政策”,每年投入超过500亿欧元,目标就是稳定粮食供应、保障农民收入、调控市场价格,等于给所有成员国上了“安全气囊”。 有了这些底气,英国、荷兰的土地利用就非常灵活,他们让耕地发挥更高价值,荷兰把土地优先分给花卉、蔬果和畜牧业,花卉球茎年出口额就超过100亿欧元,全球郁金香市场65%来自荷兰。 英国则专注特色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单位面积产值是主粮的3至5倍。两国都掌控了从育种、种植到拍卖、物流、品牌的全产业链,赚的是全球的钱。 全球供应链使得本国出现极端天气、减产甚至局部危机时,随时可以从别的国家补货。比如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欧盟国家就靠集团采购和成员间互济,依然稳住了粮食供应。 英国、荷兰的“非粮化”战略,背后其实是价值最大化的思路,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高的经济回报,再用赚来的钱买主粮,粮食安全不仅没被削弱,反而更加稳健和灵活。 对他们来说,粮食安全不是“自己种够”,而是“全球采购+科技创新+高附加值产业”多管齐下。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前提。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能用优势产品换来全球资源。 其次,供应链的全球化也有风险,遇到战争或全球粮价暴涨时,进口依赖国家会受到冲击。 正因如此,荷兰、英国这些国家也持续在农业科技和本土生产上投入,提升应急能力,比如荷兰推动垂直农业、室内小麦种植,英国研发抗逆新品种和智能农机,都是为未来可能的供应链中断做准备。 和中国的耕地红线政策相比,两个模式各有优劣,中国14亿人口,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高自给率是底线。 英荷等国家的买卖行为虽然便捷,但最担心被封锁,一旦贸易通道被切断,便只好坐以待毙,而中国选择自给自足,正是为了粮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的粮食安全政策里,不仅有统一采购、紧急储备,还通过环境补贴、绿色转型等措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荷兰的农业用水量、化肥和抗生素用量全球最低之一,英国也在推进无公害农业。通过政策和科技结合,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兼顾环境和健康。 总之,英国和荷兰的经验告诉我们,粮食安全绝不只是“有多少地、种多少粮”那么简单。 全球化背景下,谁能掌控供应链、提升科技水平、布局高附加值产业,谁就能让一块小土地,撬动巨大的全球资源。 粮食安全的模式可以多元并存,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国情,让土地、科技、政策和贸易形成合力,把有限的资源效益发挥到极致。这背后其实是现代农业思维的转变,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资源管理智慧。 参考信源: 走进9.6分真人秀背后,听英国农民讲述真实农场 2024-06-11 环球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