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星一号发射失利:民营航天的挫折与韧性,不该被苛责 11月10日12时0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旁,无数目光聚焦——星河动力航天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却在最后阶段意外“折戟”。前三级火箭飞行、分离全程平稳,偏偏四级液体轨姿控发动机点火510秒后异常提前关机,最终未能将吉星高分04C星、中北大学一号卫星等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利。 航天从不是坦途,高风险本就是这一领域的“底色”。单看谷神星一号的设计,作为四级轻型商业火箭,它全长约20米、起飞重量33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300公斤,前三级采用成熟的固体发动机,四级则用更复杂的液体轨姿控系统——后者要在太空中精准调整姿态、控制关机时机,技术变量本就更多,出现故障的概率也相对更高。 这并非谷神星一号首次遭遇挫折。2023年9月,遥十一火箭曾在起飞67.5秒后姿态失稳,事后排查发现,竟是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的螺钉孔加工时操作不当,让碳布层产生细微裂纹,高温燃气冲刷下裂纹扩大,最终引发姿态失控。而此次四级故障,又一次提醒行业:航天领域没有“小问题”,哪怕是末级动力系统的微小偏差,都可能让全程努力付诸东流。 但不能因两次失利就否定星河动力的实力。作为国内民营航天的代表企业,截至2025年11月,它已完成22次发射任务,其中20次成功,累计将77颗卫星送入太空——这个成功率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都处于上游水平。更难得的是,每次失利后,企业从没有回避问题:遥十一失利后,他们立刻优化工艺规程、强化生产检验;此次任务失败后,又第一时间致歉,承诺全力排查故障、推进归零工作,这份坦诚与担当,比一次成功更显行业责任感。 市场也用行动表达了对民营航天的信心。2025年9月,星河动力刚完成24亿D轮融资,南京、四川等地的国资纷纷入局;10月,公司正式启动A股IPO筹备。资本看重的,从不是“零失误”的完美表象,而是企业在挫折中迭代技术、完善管理的能力——毕竟,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也曾多次爆炸,却在一次次归零中实现了火箭回收的突破,成为行业标杆。 有人说,航天是“踩着失败往上走”的事业。谷神星一号此次失利,或许会让后续发射计划延迟,但对整个中国商业航天而言,却是一次宝贵的“实战教学”:它让更多人看到民营航天探索的不易,也让行业更深刻理解“可靠性”的重量。相信等故障原因查明、技术漏洞补上,这枚曾跌倒的火箭,终将带着更成熟的状态重返发射架,而中国民营航天的征途,也绝不会止步于这一次挫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