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太保:增速乏力、投资失利、转型阵痛

当A股五大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集体亮相时,中国太保以457亿元归母净利润、19.3%的同比增速位列榜单末位。这个数字虽实现两位数增长,却在同行60.5%、58.9%的耀眼增速面前显得格外“暗淡”。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仅微增0.1%,人身险业务虽实现总保费增长却面临结构优化压力——在这份看似平稳的财报背后,中国太保正经历着“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的双重考验。

作为保险行业“老三家”之一,中国太保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在低利率环境、市场饱和度提升背景下的转型阵痛。当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达6.42%、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8.6%时,中国太保5.4%的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显得有些乏力;当人保财险承保利润同比增长130.7%时,太保产险1602亿元保费收入仅实现0.1%的微增。“增速放缓、盈利承压”的现状,正在考验这家保险巨头的战略定力与转型智慧。

财产险业务“失速”之谜

存量竞争下的成本管控困局

在财产险领域,中国太保旗下太保产险前三季度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02.06亿元,同比增长仅0.1%。这个数字背后,是车险业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现实写照。随着新车销量增速放缓,车险保费增长空间被持续压缩,太保产险不得不面对“保费难增、成本难降”的双重压力。

从综合成本率指标看,太保产险97.6%的数据虽较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但横向对比人保财险96.1%、平安产险97.0%的指标,仍显竞争力不足。这意味着在赔付成本管控、费用控制等方面,太保产险仍需下苦功。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汽车维修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保本微利”与“市场份额”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太保产险在非车险业务上的拓展也面临挑战。虽然太保在农险、责任险等领域有所布局,但这些业务往往具有“高投入、长周期、低收益”的特点。在行业整体转向“质量优先”的转型期,如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优化业务结构,成为太保产险必须破解的课题。

压力在承保利润上得到直观体现。尽管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有所改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承保利润空间仍受到挤压。当人保财险实现148.65亿元承保利润、同比增长130.7%时,太保产险的盈利表现显得相对平淡。“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正是财产险业务转型期最真实的写照。

人身险业务“结构优化”背后的增长焦虑

如果说财产险的困境是“存量竞争”的必然结果,那么人身险的挑战则更多源于“结构优化”带来的阵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太保人身险总保费收入2387.96亿元,同比增长10.1%,这一数字看似亮眼,但拆解其结构却发现隐忧暗藏——从新单保费结构看,虽然公司强调“长年期期交业务增速较快”,但续期业务基盘稳固的另一面,是市场对高价值业务的激烈争夺。

具体到产品层面,中国太保的寿险业务正面临“保障型产品占比提升”与“储蓄型产品需求旺盛”的双重挑战。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保障型产品虽然符合监管导向,却需要更长的销售周期和更高的服务成本。这种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增速上——2025年前三季度,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仅5%,远低于中国人寿12%的增速。

从渠道角度看,中国太保的代理人队伍转型仍在推进。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太保寿险代理人数量已从高峰期的80万人缩减至45万人,但人均产能仅提升15%,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在行业整体代理人数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高素质代理人、提升人均产能,成为决定其人身险业务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太保在健康险、养老险等政策支持领域的布局进度。虽然公司强调“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但在医保控费、长护险试点等政策影响下,这些业务的盈利模式仍需探索。当中国人寿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前瞻布局时,中国太保如何在这些新兴领域构建差异化优势,成为其人身险业务转型的关键命题。

投资端收益压力

“低收益-高成本”的恶性循环

在保险行业“靠天吃饭”的投资逻辑中,中国太保三季报暴露出明显的策略短板。财报显示,其前三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较去年同期的1.8%仅提升1个百分点,在五大险企中垫底。对比之下,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高达6.42%,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8.6%的亮眼数据更显刺目。

这一差距的根源在于资产配置结构的严重失衡。中国太保固收类资产占比长期超过70%,在利率持续下行周期中,大量持有到期债券产生的利息收入难以覆盖负债成本。2025年前三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较上年同期下移15个基点,直接导致其固收资产再投资收益率承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仅为12%,远低于行业平均18%的水平,且持仓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等低波动板块,未能充分捕捉到本轮科技股、新能源板块的反弹红利。

太保的投资策略过于求稳,在市场结构性机会涌现时反而错失收益窗口。以中国人寿为例,其通过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前三季度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超40%。而中国太保在另类投资领域亦表现保守,不动产、私募股权等高收益资产占比不足5%,导致整体投资组合收益弹性不足。

这种投资端的被动局面已直接反映在业务协同效应上。由于投资收益无法有效对冲承保成本,太保产险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虽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97.6%,但承保利润增长仍受限于投资收益拖累。更严峻的是,这种“低收益-高成本”的恶性循环正在侵蚀其市场竞争力——在行业普遍通过提升投资收益反哺承保端的背景下,中国太保的净投资收益率2.8%已低于行业3.5%的平均水平。

当“增速放缓、盈利承压”成为行业常态,如何平衡“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如何在存量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将成为中国太保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