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而他如此自信的原因也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美国巨头公司的技术骨干、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 这就不得说清楚这三代差距到底差在哪了,台积电3纳米都量产了,2纳米试产线都搭起来了,苹果、英伟达的高端芯片全靠它供货,一片晶圆能卖3000多美元。 而看咱们这边的情况,大陆芯片代工产能占了全球21%,看着不少但全是“中低端产能”,85%都集中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 中芯国际好不容易靠老设备折腾出7纳米试产,用的还是DUV光刻机反复曝光的老办法,相当于别人用单反相机一键成像,咱们得用胶片机多次曝光再拼接,不仅工序多了三倍,良率还比台积电低30%,成本自然翻了两倍多。 更直观的是晶圆价格,台积电3纳米晶圆能卖3000美元,咱们8英寸晶圆均价还不到800美元,这差距可不是一点点,说是拿着老款桑塔纳跟法拉利赛跑都不夸张。 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卡脖子环节在设备,尤其是EUV极紫外光刻机,这玩意儿全球就ASML能造,而美国还不让卖咱们。 EUV光刻机里有10万多个零件,能把激光聚焦到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粗细,没有它根本做不了7纳米以下的芯片。 中芯国际2019年就想买EUV,结果至今没到货,只能抱着手里的DUV光刻机“修修补补”,就像想用老式缝纫机做出高定西装,难度可想而知。 但即便这样,中芯国际还是在2021年啃下了7纳米量产的硬骨头,靠的就是工程师们优化曝光流程,把设备性能榨到了极限。 不过尹志尧的自信确实有底气,因为全球芯片圈早就成了华人的“主战场”。 现在全球五大芯片巨头全是华人掌舵:英伟达CEO黄仁勋是台湾省出身,AMDCEO苏姿丰跟他还是表亲,英特尔新CEO陈立武是马来西亚华裔,早年投了中芯国际和中微半导体,等于早就给咱们的技术储备埋了伏笔,博通CEO陈福阳、台积电CEO魏哲家也都是华人。 更有意思的是,OpenAI的GPT-4o团队里有六位华人,x.AI的创始团队三分之一是中国科学家,马斯克发布Grok3时都得把C位留给华人科学家吴宇怀,硅谷技术岗位上16%都是中国大陆出身的人才,黄仁勋都说“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你无法阻止他们”。 这些人才正在把技术优势往国内搬,中微公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尹志尧自己早年在应用材料公司当高管,掌握着刻蚀机核心技术,回国创办中微后,带领团队直接突破了欧美垄断,最近把刻蚀机精度做到了0.2A,这是什么概念? 硅原子直径大概1A,0.2A就是硅原子直径的五分之一,比头发丝细500万倍,这种亚埃级精度连泛林半导体、东京电子这些欧美日韩巨头都没做到。 要知道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手术刀”,精度越高越能在硅片上刻出复杂电路,中微的突破等于给咱们的先进制程扫清了一大障碍。 关键是这种突破不是个例,封测领域咱们早就站稳了脚跟,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稳居全球前十,市占率加起来有28.5%,远超美国仅存的安靠公司。 材料领域也在补短板,安集科技的抛光液、沪硅产业的大硅片都能满足28纳米工艺需求,正在往14纳米突破。 就连被卡最死的光刻机,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已经量产,14纳米DUV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虽然离EUV还有距离,但至少不用再完全看别人脸色。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技术代差不是差在智商,是差在“装备”和“积累”。台积电发展了三十年才走到今天,咱们真正发力也就十年,但靠着全球华人的技术储备,已经在关键环节撕开了口子。 中芯国际用DUV做出7纳米,中微刻蚀机做到亚埃级精度,这些突破都是人才红利的直接体现。 要知道半导体行业从来都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只要有人才在,5-10年追平三代差距绝非空话,毕竟当全球最顶尖的芯片人才大多是华人,这场技术追赶战,咱们相当于拿着“主场优势”在打,赢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