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核动力!电磁弹射!7000亿巨额投入!印度要用15年实现腾飞?

大家好,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印度要用15年时间实现腾飞,还要研发核动力电磁弹射航母。2015年,印度的第三艘航母建造还

大家好,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印度要用15年时间实现腾飞,还要研发核动力电磁弹射航母。

2015年,印度的第三艘航母建造还没开始建造,就早早为其命名,将其定名为“维沙尔号”。为了这艘想象中的巨舰,国防部专门组建了项目组,不是先搭建模型或试验平台,而是先安排满世界出差,成了真正的“环球采购代表团”。

这个团队的主要工作不是画图,也不是论证,更不是准备地基,而是坐飞机。前一天,在莫斯科探询苏 - 33的报价;次日,便飞往英国咨询燃气轮机;没过几天,又打听谁家电磁弹射的价格,干了三年,终于在2018年凑出一份预算报告:维沙尔号造价60亿美元。

得到大致预算报告以后,印度政府宣布设计工作正式启动,就连施工时间表也安排上了,预计2021年开工,2025年服役。这份时间表看起来规划的很详细,只是到了2021年,印度连图纸都还没整明白,项目组画了三年图,始终捋不顺线条。

既然印度自己不会造,那就去买别人的,首选目标当然是美国,如果可以买到福特级航母的完整方案,那将会是一步到位。遗憾的是,美国方面径直予以拒绝,这条路断了之后,印度又想起了老朋友俄罗斯,那边苏联时代确实有积累,但问题也不少,旧技术太多,质量还参差不齐,用着怕出事。

福特级航母

再看看北方邻居,现代化航母搞得风生水起,但在印度的认知里,从那边买图纸会让“自主大国”面子挂不住,这条路也不考虑。

法国的戴高乐号,表面上说是核动力,其实内部装的是从潜艇上搬来的反应堆,4万吨的舰体硬塞潜艇动力,速度压根上不去,一直被印度舆论拿来调侃。而英国也不是没找过,结果人家回答得更干脆:技术不卖,到这一步,买图纸的路全断了,自己又画不出来,维沙尔号从“纸上航母”彻底陷入停摆。

戴高乐号

2022年,印度官方宣布,这艘原计划2025年服役的国产核动力航母因为预算问题推迟,具体多久没说。前后七年,就留下一个空空的大船坞,设计吨位定在6.5万吨,船没造出来,坑先挖好了。

2025年9月,邻国第三艘航母即将服役,不仅配备电磁弹射技术,还搭载五代舰载机,如此显著的进展,直接刺激了印度的心脏,而印度这边的维沙尔号项目突然“复活”,准备再战。

印度认为,既然邻居是常规动力,那维沙尔必须是核动力;邻居用电磁弹射,那维沙尔也得安排上;邻居有五代舰载机,印度这边也要造。唯一没动的是排水量,依旧是6.5万吨。之所以不改变,是因为那个大船坞早就建成了,再改尺寸等于推倒重来,不现实。

这次重启,印度下定决心要“彻底国产”。所有关键系统,例如核反应堆、电磁弹射、拦阻装置及推进系统等,全部交由DRDO负责,舰载机也由斯坦航空负责,还特别强调要搞“重型双发”和“轻型单发”两个型号,统统都得国产。

这家公司也算不上是什么秘密,光辉战斗机就是这家公司研制出来的,研制周期长,进展缓慢,性能更是远谈不上先进。另一项代表作是阿琼主战坦克,从1974年立项造到2010年代才开始小批量服役,还因为过重、机械故障频出,被自家陆军嫌弃多年。

现在这么一套配置压在DRDO和斯坦航空头上,外加核动力、电磁弹射这些全球只有中美掌握的高门槛技术,就算动员全国之力也不见得能啃下来。核动力航母不是换个能量源那么简单。法国戴高乐号的教训在前,小型核反应堆推大吨位舰体,先天动力不足,实际航速上不去。法国这种工业强国都处理不好,换成印度,难度只高不低。

斯坦航空

电磁弹射方面,美国用了十多年才把技术装进福特级,实际运用中问题不断,F-35战斗机满弹满油情况下弹不出去的事故时有发生。而印度连基础平台都还没搭起来,直接跳进这个领域,难度可想而知。

至于五代舰载机,全球真正量产并上舰使用的国家都屈指可数,而印度这个连三代机都还在靠着拼凑来补缺的国家,突然提出要研发五代舰载机,听起来很有气势,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

维沙尔号的起起落落,其实只是印度对标成瘾的一个缩影,2015年9月为了回应邻国武器的更新,印度正式宣布未来15年内将会投入7000亿用来升级国防体系。

这次涉及不只是航母,而是整个海陆空的全面覆盖,海军方面拟定的建造计划,将打造5至10艘新一代驱逐舰、7艘护卫舰、4艘两栖攻击舰,还有20艘无人潜航器,陆军打算装备1800辆未来战车和400辆轻型坦克,要能发射巡飞弹、协同无人机作战,还有具备信息化能力和反干扰能力。

印度的逻辑依然是老套路,先把目标堆高,预算压低,然后全世界搜零部件拼出成品,最后自家军队不愿意装备,再花大钱买成熟现货补窟窿,这种“先弃后拼再买”的循环,早已内化为一种制度性流程。

每一份新计划都踩在旧计划的废墟上出场,每一次“对标胜利”都建立在实物缺席的前提下进行。维沙尔号只不过是从2015年就被无限延期的其中一笔欠账,后面的故事,还会继续加码。装备更新越快,刺激越频繁,计划越多,实现越少。但这并不影响新计划的推出,纸面数字照样叠得越来越高,PPT一页页拉得越来越长。

等时间再过去几年,维沙尔号的下一轮重启可能又要来了。至于船坞,依然是那个6.5万吨的大坑,静静等待下一个名头响亮的新舰计划,从“纸”上再次启航。

安叔认为,印度这种不依靠自身研发生产只从别处购买的行为,终究是靠不住的,尽管方案提的再响亮,不加强自身实力终究是纸上谈兵,对此你们认为呢?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0
用户10xxx80 1
2025-11-25 16:10
中印之间注定是长久的竞争关系,比拼的不仅是军工科技,还有全面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素质,谁能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