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现代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很多人备受困扰,尤老人、孕妇、久坐人群及饮食不均衡者发生率更高。正所谓虚坐努责,肠满如鼓。厕外搓手顿足,厕内面赤脖粗,实在苦不堪言!今天来谈谈,便秘如何选择通便剂?

“轻松告别不便人生,屎命必达!”
便秘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结块,如羊粪。患者常会感到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伴随肛门直肠坠胀及堵塞等不适感。
更甚者可能会引发痔疮,排便疼痛,肛裂,便血等局部症状。
长期便秘人士,因体内毒素堆积,还会伴有口干,口臭及皮肤问题等苦恼。
便秘多与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作息、肠道功能紊乱及器质性疾病等因素相关。
治疗改善便秘主要以调整生活方式和配合药物干预为主。
便秘莫焦虑,改善生活习惯,了解不同类型的通便剂,合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轻松排便,守护肠道健康。
通便剂是用于缓解便秘的药物,通过不同作用机制促进肠道蠕动或软化粪便等。
坊间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将能辅助润肠通便的药物统称作“泻药”。
其实,通便药有各种类型和剂型,可供口服或外用。
需根据便秘原因、便秘轻重及个体情况选择,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合理用药有助早日解决便秘烦忧。
治疗便秘药物类型和应用
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包括常用的通便剂(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和其他通便辅助类药物(促动力药、促分泌药、微生态制剂、灌肠剂和栓剂)。
容积性泻药
(如小麦纤维素、聚卡波非钙)
—通过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适用于轻度便秘或预防性使用,服药时需配合充足饮水,补充足够液体。
渗透性泻药
(如聚乙二醇、乳果糖)
—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保留水分软化粪便,增加体积促进肠蠕动。安全性较高,适合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但过量可能引起腹胀或电解质乱。
刺激性泻药
(如比沙可啶、蒽醌类)
—即接触性泻药,直接刺激肠壁神经,加速肠道蠕动。起效快,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或肠道蠕动反射减弱,建议短期、间断使用。
润滑性泻药
(如开塞露)
—通过润滑肠道,软化粪便及局部刺激促进排便,常用于便秘或粪便嵌塞,不适合长期使用。
促动力药
(如莫沙必利)
—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肠道动力,对结肠运动功能减弱,水分流失过多的慢传输型便秘疗效佳。
促分泌药
(如利那洛肽)
—刺激肠液分泌,促进排便,达到有效改善便秘的目的。
微生态制剂
(如益生菌)
—通过补充有益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肠道动力恢复改善便秘。可作为慢性便秘的长期辅助用药。
灌肠剂和栓剂
(如甘油、复方角菜酸酯栓)
—灌肠是通过肛门注入药液治疗,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发挥药效;外用栓剂是通过直肠给药的制剂。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促进排便。适用于粪便干结和粪便嵌塞者临时使用。
人群差异便秘的成因和解决
老人
老年人容易发生慢性便秘,主要与身体机能下降缺乏运动锻炼以及因病使用药物因素有关。适当加强运动,调节饮食结构,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合理调整易导致便秘的用药。
优选容积性、渗透性泻药,必要时可考虑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缓解。
临时缓解粪便嵌塞,可选择润滑性泻药,如开塞露(甘油制剂),仅供直肠给药。慢病老年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用药。
儿童
儿童出现功能性便秘,常见于因喂食方式不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积食、挑食所致。宿便的存积造成排便难,排硬便,排便痛等,让儿童产生焦虑恐惧,抗拒排便,恶性循环。
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训练良好的排便习惯。
对于粪便嵌塞者,家庭可外用开塞露,选用安全有效性好,副作用较少的乳果糖、聚乙二醇等。
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便秘。
孕妇
妊娠期便秘主要与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肠道、饮食结构改变、运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孕期补铁、钙也可能加重便秘。
应适量运动,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按时排便,避免久蹲等。
可选择乳果糖、小麦纤维素等相对安全温和的缓泻药。
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泻药,如蓖麻油和大黄、番泻叶等蒽醌类泻药。
病人
相对于普通人群,需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和终末期患者更容易发生便秘。
主要受机体系统病变,代谢紊乱及药物的影响,如阿片类、抗胆碱能类药物等,会抑制肠道蠕动。
故应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泻药,必要时联合使用泻药进行阶梯式治疗,根据机体的各项功能指标,实施个体化药物调整等。
正确导泻避免药物依赖和滥用
正确使用导泻方法需结合个体情况,避免长期依赖和滥用药物导泻,以免损伤机体,降低自主排便功能,延误就医。
严重便秘者或伴随腹痛、出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家庭处理轻、中度便秘,除了药物辅助治疗外,还可采取适当的物理手段干预,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能促进肠道蠕动,如全谷物、水果、蔬菜等。多饮水,维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能软化粪便,改善大便干结。适量饮用含有益生菌的酸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物理方法
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帮助肠道蠕动,避免久坐(卧)不动。适当温水坐浴或局部热敷,可有助放松肛门肌肉,缓解排便困难。
排便习惯
不顺应人体生物钟节律按时排便,经常忽视便意,憋便,或如厕时玩手机分散注意力等,均影响降低排便反射。建议晨起或餐后尝试排便,减少外界因素干扰,集中精神排便,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情绪压力
人们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都可能抑制肠道正常蠕动功能,日常应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结语
温馨提示:非处方通便剂大多使用安全,副作用较少。但必须强调,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非常重要,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和推荐剂量使用。建议在专业的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超剂量超疗程用药。更不能将通便药视为减肥用品使用。
作者: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龙艺丹
审稿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副主任药师 吴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