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山西古建天花板!介休太和岩牌楼,琉璃艺术震撼现世

踏入山西介休的土地,若问哪一处古建最让人挪不开眼,太和岩牌楼绝对是绕不开的答案。在介休北贾村的街巷间,这座牌楼以琉璃砌就

踏入山西介休的土地,若问哪一处古建最让人挪不开眼,太和岩牌楼绝对是绕不开的答案。在介休北贾村的街巷间,这座牌楼以琉璃砌就的身姿,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散发着令人惊叹的光彩。

太和岩牌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晋商北贾侯家为祭祖所建的宗祠附属建筑。彼时晋商正值鼎盛,侯家作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耗费巨资修建这座牌楼,意在彰显家族荣耀与财力。建造之初,侯家从各地召集能工巧匠,光是设计图纸便几经修改,力求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当时的工匠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座为家族祭祀而建的牌楼,日后竟成为中国琉璃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整座牌楼坐北朝南,通体用青砖砌成框架,表面镶嵌五彩琉璃,单从外观上看,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为四柱三楼式结构,四根方形石柱稳稳地立在石质须弥座上,石柱之间还设有戗柱支撑,以增强整体的稳定性。这种结构设计,既保证了牌楼的坚固耐用,又赋予其挺拔向上的气势。

抬头仰望,琉璃装饰的精美程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牌楼上的琉璃构件色彩丰富,黄、绿、蓝、紫等颜色相互搭配,鲜艳夺目却又不显杂乱。楼顶的鸱吻、垂兽、戗兽等琉璃饰件,造型生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檐下的斗拱也全部用琉璃烧制而成,层层叠叠,形制多样,既有一斗三升式,也有一斗六升式,展现出清代琉璃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准。每一朵斗拱的雕刻都极为精细,无论是花瓣的纹理,还是兽头的毛发,都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牌楼的额枋、花板等部位,同样是琉璃装饰的重点。额枋上用琉璃镶嵌出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如“太和岩”“灵虚宫”等题字,字体刚劲有力,琉璃的光泽更让这些文字显得庄重典雅;花板上则雕刻着人物故事、花鸟鱼虫,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比如其中一块花板上雕刻的“八仙过海”,八位仙人神态各异,法器细节逼真,海浪的纹理也刻画得细腻入微,仿佛将神话故事定格在了琉璃之上。

然而,这座精美的牌楼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一帆风顺。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牌楼曾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琉璃构件脱落遗失。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修缮,但在修缮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原貌,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有人主张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修缮,认为只有用古法烧制的琉璃构件,才能保持牌楼原有的韵味和质感。但也有人提出,现代工艺可以更精准地复制破损的琉璃构件,不仅效率高,成本也相对较低。此外,在修复过程中,对于一些缺失严重、难以考证原貌的部分,究竟是该按照推测复原,还是保持现状,也引发了专家学者和古建爱好者的激烈讨论。

除了修缮争议,太和岩牌楼的保护与利用同样引发关注。随着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座琉璃牌楼的风采。但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可避免地对牌楼的保护带来压力。有人建议限制游客数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古建筑的损害;也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开发,打造以牌楼为核心的文化旅游项目,用旅游收入反哺文物保护。

站在太和岩牌楼之下,指尖轻抚过琉璃的纹路,耳边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工匠们的凿刻声,眼前浮现出晋商家族祭祀时的隆重场景。这座牌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晋商的辉煌过往,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也面临着现代社会中保护与发展的难题。而这些争议与讨论,恰恰证明了它的价值,因为只有足够重要的文化遗产,才会引发人们如此深切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