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铁路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轨道上的江苏”已基本成形。截至2024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4730.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500公里,设区市全部通动车,县域“半小时到南京”覆盖率超过90%,沪宁、宁杭、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等多条干线织就了横贯南北、承东启西的“钢铁脊梁”。

在“十四五”攻坚、“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江苏正由“主动脉”向毛细血管般的城际、市域(郊)铁路延伸,力图把更多县级节点拉进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虽然如此,就在这片热潮中,一条早在2022年就完成可研审查、被常州、泰州两市寄予厚望的城际铁路——常泰铁路,却在2025年10月收到了一份“搁浅”回复:有网友在网上留言平台咨询关于常泰铁路的进展。对此,江苏省铁路办公室进行了回复——常州至泰州城际铁路,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的条件。
常泰铁路北起盐泰锡常宜铁路泰兴站,向南经常州新北、武进,终至寨桥线路所接入盐宜铁路,新建线路全长约78.9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及以上,估算总投资约171亿元(不含跨江大桥)。其功能定位十分明确:在泰州与常州间拉出一条“直线”,结束两地铁路绕行南京的历史,同时将泰兴、靖江等苏中经济强县(市)直接引入苏南高铁网,形成江苏中轴纵向客运新通道。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正式将常泰铁路纳入“十四五”实施项目,常州、泰州随即成立专班,2022年完成预可研、可研审查并与国铁集团接轨咨询,2023年初步设计、定测、环评、洪评等前置要件同步推进,可谓“万事俱备,只待批复”。

然而,2023年下半年起,项目节奏悄然放缓。江苏省铁路办在当年11月的答复中首次提到“需结合相关规划进一步明确路网功能定位和技术标准”。此后一年,常泰铁路几乎“隐身”,直至近期,江西省铁路办在官网正式回应网友问询:因常泰铁路两端均接入在建的盐泰锡常宜铁路,与其互为平行线路,按照国家“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平行线路,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的规定,项目功能定位、建设迫切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论证,目前不具备上报可研批复的条件。
除政策红线之外,常泰铁路的“尴尬”还在于节点工程——常泰长江大桥。这座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已经在2025年9月9日正式投入使用,下层四线铁路中已为常泰铁路预留通道。大桥总投资超百亿元,若铁路部分长期闲置,势必引发“资源浪费”质疑。网友测算,即便盐宜铁路按最理想工期2029年底建成,再经过至少3—5年运营培育,客流密度达到80%设计能力也已是2033—2035年,加上常泰铁路自身4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下层铁路通道真正投用至少要等到“十六五”末期,相当于“空等十年”。因此,近期坊间出现“铁路通道暂缓、先改人非通道”的呼声,希望让大桥下层先行服务慢行交通,缓解两岸通勤压力。

面对政策“天花板”,地方政府并未放弃。江苏省铁路办在回复中留下“彩蛋”:下一步将结合“十五五”铁路规划编制,联合常州、泰州继续优化常泰铁路的功能定位、技术标准和建设时机,待条件具备后推进前期工作。业内分析认为,常泰铁路要“突围”不外乎三条路径:
1. 等待盐宜铁路建成并达到80%能力利用率后,作为“复线”或“分流线”再行报批,但时间成本巨大;
2. 调整线位,避开与盐宜铁路完全平行,例如从溧阳南向接入宣城,融入即将开工的宁杭二通道,形成“常州—宣城—杭州”新路径;
3. 降标定位,以“都市圈快线”或“市域(郊)铁路”身份重新立项,时速降至160公里,兼顾通勤与城际功能,从而跳出高铁平行线限制。

无论哪种方案,常泰铁路短期内都难以开工建设。对于期待“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沿线县市而言,这份“不具备上报条件”的官方回复,如同为一堂生动的“规划与政策风险”公开课:在铁路建设从“大干快上”转向“精准施策”的新阶段,功能重合、定位不清的项目,哪怕桥梁已经就位,也可能被政策“一票否决”。未来,常泰铁路能否在“十五五”乃至“十六五”期间找到合规、合理、合情的出路,仍需时间与智慧给出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