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网友殉情身亡,女方虚构“苦情戏”主观存过错,被判赔43万,法院的依据是什么?

经典案例解说 2024-05-17 19:55:18

男子陷入女网友虚构并一人饰演多角的“苦情戏”而不知,自感愧疚服毒殉情身亡。其父母在了解真相后将女网友告上法院诉求赔偿。近日,安徽省无为市人民法院对这起离奇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作出判决,认定被告陈某对王某的死亡负次要责任。

2022年2月,20周岁的王某通过网络交友软件与女子陈某相识,二人通过频繁网聊互生好感,逐步发展成网络恋人关系。陈某昵称为“乖乖女”,现实中实为离异再婚妇女,其在网络中将自己包装成年轻貌美、家境富有、事业有成的“白富美”人设,自称系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家里很有钱等。双方保持密切网聊至同年9月。

当王某提出线下见面要求后,双方遂约定于2022年10月11日在合肥市见面。眼看见面的时间临近,10月10日下午,“乖乖女”陈某不再回复王某信息。因害怕真相被戳穿,陈某便编造“乖乖女”在给王某购买见面礼物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的谎言,让网友熊某告知王某“出车祸”一事。熊某害怕出事,拒绝为其圆谎并退出聊天。陈某便又先后以“路人甲”“路人乙”等虚假身份,编造证实“陈某遭遇车祸”谎言,同时还通过微信聊天编造阴魂不散等迷信谎言,渲染“乖乖女”对王某如何情真意切,又通过密集的微信聊天测试王某是否真爱“乖乖女”等,致使王某轻信而深感愧疚。王某自感对不起突然“去世”的陈某,向“路人乙”(实为陈某所扮)发送购买农药意欲殉情的照片。“路人乙”因害怕,多次劝慰王某“不要做傻事”,但王某还是于10月中旬的一天服下农药殉情自杀,虽被家人发现后送医,但经抢救无效身亡。

王某的父母了解到系陈某虚构编演的“苦情戏”致儿子服毒身亡,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陈某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08万余元。经法院传票传唤,被告陈某无正当理由未到庭,法院依法缺席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死者王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正常成年人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对服毒所产生的危害后果应当有着充分的认识,故王某本人应当负有主要责任。被告陈某在与王某“网恋”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明显超出了社会公众可理解的包容范畴,且违反了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五条“自然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害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的,负有法定求助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及时施救”之规定,在王某已表现出自杀心理预期的危险情况下,陈某对自己先前虚构编演的不当行为,应当负有劝解、如实告知真相等救助义务。陈某虽也多次实施劝慰,但终究未如实向王某表明真相。因而,陈某的不作为具有违法性。

陈某主观上亦存有过错,表现在陈某编造“乖乖女”死亡谎言后,原本可就此结束与王某的恋情,但其为了满足畸形情感私欲,以多个化名从他人角度继续对王某进行考验,显属过错。其多次虚构“死亡”原因及死后仍关爱王某的幻境引发王某深陷自责愧疚而付诸殉情后,系属故意。而在已知王某意欲殉情,陈某仍不表明真相,更是存在过错。陈某的不当行为与王某死亡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但从对一个正常成年人能够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来看,陈某起到的作用应当是次要的,王某应承担主要责任。

法院认定此案医疗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共计108万余元,被告陈某对王某的死亡应承担40%的责任,王某自行承担60%的责任。法院遂判决被告陈某赔偿原告王某的父母各项损失43万余元。宣判后,双方均服判。

1、造成王某死亡的后果陈某承担40%责任是否过轻?除了民事赔偿还有其他责任需要承担吗?

案件中,法院是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角度出发,认定陈某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关联,构成侵权,承担侵权责任。在责任划分时,法院认定王某要自行承担60%的责任。因为他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能够判断是非对错。

自杀是王某自主追求的结果,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因为自杀是受害人自身心理因素主导,自主完成的行为,如果对于自杀类案件,判决其他人承担过高的赔偿比例,可能会适得其反出现不好的社会后果。而且以往案件中,法院判决民事责任承担的比例有不少是在30%以下。所以在设个案件中我个人认为,法院的判决的赔偿比例也是在考量了社会影响的情况以及陈某行为的不道德性,让陈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是否构成其他的责任,有网友认为陈某是否属于过失杀人或者故意杀人,无论是过失杀人或者故意杀人,都是行为人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后果。所以发生的行为是具有危险性的。包括教唆、辅助等等行为。而案件中陈某“演戏”是错误的,但构不成刑法意义上的过失、故意。如果在“演戏”过程中,陈某存在教唆殉情的行为,甚至是邮寄自杀工具等等行为,那么陈某就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2、本案警示?

网恋有风险,投入需谨慎。小伙子的离世也给大家带来了警示,对于网络中的甜言蜜语、虚构的人设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的相信对方的身份和言辞,也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分析以及冷静处理,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行为作出过激行为,我们一时冲动,带给家人的是一世痛苦。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