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好大的胆子,马克龙强势叫板俄罗斯,表示欧洲绝不会屈服

好家伙,马克龙公开叫板俄罗斯,美国不玩儿了还有欧洲,难怪泽连斯基有恃无恐。俄罗斯是唯一的症结!欧洲与俄罗斯正处于战略对抗

好家伙,马克龙公开叫板俄罗斯,美国不玩儿了还有欧洲,难怪泽连斯基有恃无恐。

俄罗斯是唯一的症结!欧洲与俄罗斯正处于战略对抗状态,我们绝不屈服!”

当地时间11月2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这番强硬表态,像一颗重磅炸弹,炸碎了特朗普政府试图用28点和平计划主导俄乌局势的幻想。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紧接着抛出的承诺——“俄乌冲突结束的第一时间,欧洲将向乌克兰派遣安全部队”,彻底亮出了欧洲挺乌的底牌。

很多人疑惑,在美国早已鸣金收兵、特朗普忙着催促乌克兰妥协的当下,欧洲为何非要逆流而上?这背后,绝非简单的“道义支持”,而是一场关乎欧洲未来命运的战略豪赌。今天,我们就从马克龙的表态切入,揭开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硬撑到底”的深层逻辑,以及这背后藏不住的尴尬与困境。

要理解欧洲如今的强硬,我们必须先回看几天前那场充满博弈的美乌日内瓦会谈。11月23日,就在特朗普28点和平计划被乌欧集体抵制后,美国与乌克兰在日内瓦紧急磋商,达成了一份19点“简化版和平框架”。

表面上看,这份框架删除了“乌克兰割地”等刺眼条款,但核心依然是“劝乌停火”,本质上还是在给特朗普的和平计划铺路。但这场会谈的关键,从来不在乌克兰。泽连斯基的代表在会场全程低眉顺眼,既不敢拒绝美国的提议,又不敢违背欧洲的立场,活脱脱一个“提线木偶”。

这其实很正常,毕竟乌克兰的援助开关一半握在欧洲手里,一半在美国手里,自己则是要钱没钱,要枪没枪,根本就无牌可打,自然也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而真正左右会谈结果的,还是得是欧洲和美国。

而马克龙11月25日的表态,正是对这场博弈的最终回应。从集体抵制28点计划,到干预19点框架修改,再到马克龙公开硬刚俄罗斯,欧洲用一连串动作证明:在俄乌问题上,欧洲并不甘心沦为美国的“跟屁虫”。这种态度转变,在特朗普上台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乌援助的态度就急转直下:援助一削再削,战斧迟迟不给,让泽连斯基坐冷板凳,却和普京眉来眼去。如今干脆抛出“让乌克兰割地换和平”的28点计划,直接要把乌克兰卖给俄罗斯。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乌克兰要被彻底抛弃时,欧洲却扛起了挺乌的大旗,动作一个比一个激进。

今年3月,由英法这对老冤家牵头组建“欧洲对乌援助志愿联盟”,短短一个月内就有近30个欧洲国家加入,承诺继续对乌进行大力援助,并呼吁向乌克兰派遣安全部队。

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计划在2026年前向乌克兰提供500亿欧元专项军事援助。9月,欧洲多国开始讨论“联合出兵乌克兰”的可行性,波兰、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更是直接在边境部署了“快速反应部队”。

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中旬,面对刚刚在白宫索要战斧无果的泽连斯基,马克龙亲自与其签署协议,敲定100架“阵风”战斗机的购买意向,订单总额可能高达150亿欧元。尽管从乌克兰见底的荷包和达索公司糟糕的产能来看,这份购买意向很可能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态度上无疑是表现得很清楚了。

总而言之,从组建联盟到承诺出兵,从资金援助到武器供应,欧洲用实际行动与美国的“弃乌”政策划清界限。只不过这份强硬的背后,却是欧洲难以承受的经济重负,堪称“全场由欧公子买单”的现实写照。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向乌克兰提供660亿欧元军事援助和1006亿欧元财政支持,总计1666亿欧元。而随着美国援助缩水,未来两年乌克兰的资金需求将飙升至1350亿欧元,几乎相当于过去四年的总和。

这笔巨额开支,正在撕裂欧盟内部。北欧国家首当其冲,瑞典外交大臣直言压力太大,完全不可持续;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直接炮轰,举债援乌是“向未来世代收费”,明确拒绝再掏一分钱。

除了直接援助,欧洲还在承受能源禁运的反噬。为了制裁俄罗斯,欧洲放弃了廉价的俄气,转而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导致去年欧洲工业用电成本暴涨3倍,大量高耗能企业迁往美国。

一边是天文数字的援助账单,一边是本国经济的下滑压力,欧洲为何还要咬牙硬撑?答案很简单: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欧洲的硬撑,本质上是为了两个核心目标:削弱俄罗斯,摆脱美国。

第一个目标,是彻底解除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对欧洲来说,俄罗斯从来不是远在天边的“邻居”,而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冷战时期的华约对峙,到苏联解体后的北约东扩,欧洲与俄罗斯的安全博弈从未停止。而俄乌冲突的爆发,让欧洲真切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威胁”。

欧洲很清楚,如果按照特朗普28点计划的逻辑,让俄罗斯在冲突中大获全胜,不仅会吞下顿巴斯等大片乌克兰领土,更会将战略前沿直接推进到波兰、罗马尼亚等欧盟国家边境,欧洲的战略空间将被挤压到极致。

因此,欧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俄乌战争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最好能复制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的剧本,让俄罗斯陷入长期动荡甚至分崩离析的状态,彻底失去威胁欧洲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宁愿自己掏钱,也要源源不断给乌克兰送武器。他们要的不是乌克兰“惨胜”,而是俄罗斯“惨败”。

第二个目标,是借俄乌冲突实现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长期以来,欧洲在安全上一直被美国“罩着”,北约的存在让欧洲无需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但也让欧洲失去了外交话语权。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优先”政策,更是给欧洲上了生动一课——当美国的利益与欧洲冲突时,欧洲随时会被抛弃。

俄乌冲突恰好给了欧洲一个“另起炉灶”的机会。通过组建对乌援助联盟,欧洲正在整合内部的军事资源;通过协调对俄制裁政策,欧洲在经济上展现出统一行动的能力;而马克龙提出的“向乌克兰派遣安全部队”,更是欧洲构建独立防务体系的关键一步。

欧洲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证明,自己要凭本事坐上桌,而不是被端上桌。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骨感。欧洲的雄心壮志,正在被残酷的战场局势和自身的实力短板反复打脸。

首先,战场上的颓势,让欧洲的“削弱俄罗斯”计划成了泡影。目前,俄军正在对谢韦尔斯克、红利曼等九座关键城市发动围攻,乌克兰却无力组织有效反击。当乌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欧洲再强硬的表态,也只是空洞的口号。

再还有军事上的短板同样明显。尽管欧洲多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但自身的军火库早已告急。像德国的豹2自家都还不够用,而法国的阵风一个月顶天也就能交付3架,如此没有美国的军工支持,欧洲的“武器援助”恐怕难以持续。

更致命的是,欧洲自身的实力根本撑不起它的雄心。欧盟委员会的测算显示,要满足乌克兰未来两年的需求,欧洲各国需额外拿出1350亿欧元,这对已经债台高筑的欧洲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糟糕的是,欧盟内部的分裂正在加剧。北欧国家抱怨负担过重,中东欧国家担心俄罗斯报复,南欧国家关注经济民生,匈牙利更是直接成了“反对票专业户”。这种内部的撕裂,让欧洲的“统一战线”变得极其脆弱。

欧洲的挺乌政策,正在被“谁来买单”这个终极问题撕裂,缺乏统一的成本分担机制,所谓的“战略自主”只是空中楼阁。

现在的欧洲,就像一个骑虎难下的赌徒。退,意味着前功尽弃,不仅无法削弱俄罗斯,还会失去乌克兰这个“缓冲带”,更会让刚刚萌芽的“战略自主”彻底破产;进,又面临着经济崩溃、内部分裂、战场失利的多重风险。

所以马克龙的强硬表态,与其说是信心的体现,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后的“无能狂怒”。最终很可能就是特朗普大手一挥,然后欧洲就成了一盘菜被端上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