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样是一万多块,别人家能买一整套“手机+平板+备用机”,而在华为这边,你得掐着点抢一台折叠屏,还不一定买得到。
11月25日,华为正式发布MateX7折叠屏旗舰,标准版12999元起,典藏版14999元起。
这个价格,和上代MateX6的首发价持平。
按理说,价格不变配置升级,应该是好事。第二代红枫影像系统,业界最大光圈长焦,麒麟9030 Pro,鸿蒙OS 6——这些升级摆出来,余承东在台上说"良心价",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有个问题绕不开:12999元,到底是良心价,还是曲高和寡?
iPhone 17 Pro Max 9999元,小米17 Pro Max加个平板还有找零,vivo X300 Pro直接省出一台备用机的钱。华为的折叠屏,凭什么值这个价?
更关键的是,MateX系列从第一代到现在,每一代都是"开售即售罄"。12月5日MateX7正式开售,大概率又是秒光,官方渠道靠抢,黄牛加价两三千。
这就很矛盾了:华为一边说要让更多人体验折叠屏,一边把价格钉在13000元,还配合类似饥饿营销的供货节奏。
这个生意,到底是怎么做的?

(二)
说实话,华为折叠屏的产品力确实没得挑。
首先,影像系统的升级幅度不小——过去折叠屏最大的短板就是拍照,而这次华为把直板旗舰的影像能力直接移植到折叠屏上,业界最大光圈长焦,AI辅助构图,一键成片——这个思路是对的。
其次,鸿蒙OS 6对折叠形态的适配也做了六代了,悬停交互、分屏多任务、应用接续,这些功能的成熟度确实比其他品牌高。从体验角度讲,Mate X7的确就是现在折叠屏里的“完全体”之一。

但问题在哪?
在于华为把折叠屏的门槛设得太高了。
13000元这个价格,把大部分的潜在用户拦在门外。那些想体验折叠屏但预算有限的人,只能看看OPPO Find N或者小米MIX Fold。虽然产品力不如华为,但至少买得起。
华为守住了高端定位,但也放弃了更大的市场。
更要命的是供货问题。每一代MateX都要抢,抢不到就得找黄牛加价买。
“一次两次,大家还能当热闹看;次数多了,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原来新品发布不是给‘用户买的’,而是给‘黄牛炒的’。”

(三)
华为这几年在折叠屏上的策略,越来越像苹果——守住高端定位,不打价格战,用产品力维持溢价。
这个策略在成熟市场是对的。苹果能守住高端,是因为智能机市场足够大,用户的基数也足够大。
但折叠屏不一样。
这本身就是个小众市场,华为再在小众市场里划出一个超高端的圈子,这个圈子到底有多大?
从MateX到MateX7,华为已经发了七代折叠屏,每一代都是万元起步,每一代都供不应求。
这说明什么?说明华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这群人愿意为折叠屏的体验买单,13000元对他们来说不是门槛,而是一种筛选机制。
但这也意味着,折叠屏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成为主流产品。它会一直是少数人的选择,是被圈定好的“圈层玩物”,而不是像直板机那样的大众消费品。
华为显然接受了这个定位。
MateX7的12999元定价,就是在告诉市场:我不会降价,我不会走量,我就做这群愿意为品质买单的人的生意。
所以,华为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总期待它用一款“圈层产品”,去改变整个大众市场。

最后,忍不住再感叹一下。
折叠屏从2019年发展到现在,已经五年了。
“技术是成熟了,体验是顺了,生态也算搭得七七八八了,但有一个东西没跟上:普通人的钱包。
华为Mate X7是一款非常好的产品,却很难成为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
12999元这个价格,对那些真的需要折叠形态、愿意为折叠付费的人来说,不算贵;但对大多数只想买一台好用主力机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尝鲜的门槛依然太高。
华为MateX7,说白了还是曲高和寡,不是下里巴人。
(作品声明:来源网络公开资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