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主统计了W43的手机单品销售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iPhone 17 Pro Max绝对是遥遥领先的存在,其次是iPhone 17 Pro,销量也稳居第二名,然后是iPhone 17略逊一筹排名第三。
接下来就是一大批国产手机,销量大概是iPhone 17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其中也包括小米17系列。

是的,小米17系列在开售一个月后,从原本和iPhone 17掰手腕,到现在已经回到国产品牌的正常水平了。
这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但其实这就是国产品牌的一个通病,在首销期销量确实能猛涨一下,但也仅限产品刚发布、头两周疯狂开卖的那段时间。
在这短短十几天里,小米17是绝对有可能在销量上跟iPhone 17掰掰手腕,甚至压过一头的。
但热度一过,市场就会回归常态,小米的销量会回落,而iPhone则会继续它不紧不慢的“常销”节奏。
其实这事儿一点都不丢人,反而特别容易理解。

首先,你得看苹果是怎么玩的。,苹果一年就开一次“春晚”,所有聚光灯都打在一个系列产品上,全球的媒体、消费者憋了一整年的期待,在这一刻集中爆发。
这种“聚焦效应”是恐怖的,它让每一代iPhone都不仅仅是个手机,而是个全球性的文化事件,所以它的销量后劲特别足,像一条长跑赛道上的常青树。
反过来看小米,那完全是另一种打法,小米一年下来,发布会跟连续剧似的,新机有很多款,产品线多,系列也多,销售资源自然就被分散了。
但就是这么个打法,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跟苹果居然差不太多,这说明小米的“机海战术”和精准打击是有效的,它用更多的触角去接触了更广泛的人群。
而小米汽车搞出的动静,其实就特别像苹果手机的这种策略。

小米汽车到现在,也就小米SU7和YU7两款主力车型,加上SU7 Ultra一共才三款车。
但这三款车直接干到月交付4万台以上,而一些新势力品牌,旗下车型一大堆,子品牌好几个,但总的销量加起来,可能还真没比小米强出多少,甚至还不如。
这说明一个核心问题,产品的成败,关键不在于一时的高低,而在于你有没有那种“持续的节奏感和耐力”。
小米17系列在首销期能爆,证明它的产品力、定价和初期营销是绝对成功的,成功点燃了核心粉丝和大部分换机用户的热情,这把火,烧得又旺又猛。
但首销期过后,比拼的就是品牌的长期势能和用户的固有认知了。
对于很多非数码发烧友的普通消费者,尤其是高端用户来说,“买高端机”和“买iPhone”几乎是划等号的。
这种认知是苹果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护城河,不是小米靠这么几代产品就能轻易颠覆的。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完全不用因为小米17系列首销后销量回落而去唱衰它,这恰恰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
反而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更积极的现象,小米17系列哪怕在首销热度过去一个月后,它的整体销量基线依然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健康的水准上。
这说明它真的站住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只能靠性价比和短期热度搏出位的选手,而是真正在高端市场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一批稳定的支持者。

说白了,“小米高端成了” 这句话现在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了。
它的成,不是成在能一次性秒杀苹果,而是成在它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且有能力在漫长的赛季里,始终保持在第一梯队。
苹果是马拉松冠军,而小米现在已经从一个优秀的短跑选手,进化成了一个同样具备耐力的长跑竞争者。这场对决,未来才更有看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