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636年,闯王高迎祥铤而走险,率五万大军效仿魏延“子午谷奇谋“,意图突袭西安。

1636年,闯王高迎祥铤而走险,率五万大军效仿魏延“子午谷奇谋“,意图突袭西安。然而十五天艰难行军耗尽部队体力,人困马乏。刚出谷口,迎头便撞上严阵以待的明将孙传庭。 时间倒回三个月前。1636年四月,高迎祥在河南南阳召开军事会议。 当时形势危急:明将卢象升的“天雄军”步步紧逼,洪承畴的主力正从西面压来。 此时的高迎祥的农民军被夹在中间,如同瓮中之鳖。 “咱不能坐以待毙!”高迎祥一拳砸在粗糙的木桌上,“老子记得三国时魏延有个‘子午谷奇谋’,咱们也走这条路,直捣西安!” 而老将黄龙劝阻:“闯王,子午谷可是绝地啊!栈道年久失修,又下着雨了...” “怕个球!”高迎祥霍然起身,“他诸葛亮不敢走,是他胆小。 咱们农民军本来就是从绝路里杀出来的! 其实,高迎祥选择子午谷还有更深层的考量。 他得到情报:洪承畴主力东出潼关,西安守备空虚。 而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是个文官,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高迎祥的部队中不少是陕西人,思乡心切。 这要是能攻下西安,就能在家乡站稳脚跟。 可惜,这三个判断,后来被证明全错了。 那天高迎祥率五万大军进入子午谷南口。 起初还算顺利。 但由于山洪冲毁了本就残破的栈道。 导致队伍前进速度从每日三十里骤减到不足十里。 “这哪是路啊,简直是阎王殿!”士兵们踩着泥泞,在仅容一人的小道上艰难前行。 骡马不断失足坠崖,粮草损失惨重。 更可怕的是,子午谷的地形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 队伍被拉长到百余里,首尾不能相顾。 而且伤病员无法转运,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高迎祥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谷口外的孙传庭已经布下天罗地网。 孙传庭虽是文官出身,却精通兵法。 他到任后并未固守西安,而是亲自勘察地形,最终选择了黑水峪这个绝佳的伏击点。 “高迎祥若敢来,这里就是他的葬身之地。”孙传庭对副将说。 七月十五日,当高迎祥的先头部队挣扎着爬出谷口时,看到了令他们绝望的一幕:黑水峪两侧山坡上,那都是埋伏。 “中计了!”高迎祥心头一沉,但此时的他已无路可退。 孙传庭精心设计的“口袋阵”开始收拢。 明军占据有利地形,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 农民军疲惫不堪,又无法展开阵型,成了活靶子。 “突围!向前突围!”高迎祥挥舞大刀,亲自率军冲锋。 而农民军几次试图突围,都被明军挡回。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内部。 由于饥饿和绝望,部分士兵开始动摇。 此时的孙传庭趁机实施攻心计,在阵前竖起红白两面旗帜,宣称投诚者可免死。 一时间,农民军士气崩溃,投降者不计其数。 最后高迎祥在亲兵护卫下退守一处山洞。 此时他身负重伤,又患重病,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 “大哥,降了吧...”部将哽咽劝道。 高迎祥惨然一笑:“我高迎祥纵横七年,只有战死的闯王,没有投降的捞种!” 这时,洞外传来明军的喊杀声。 原来,投降的士兵出卖了高迎祥的藏身之处。 面对涌来的明军,高迎祥试图拔剑自刎,但却被一拥而上的敌人按住。 孙传庭得知擒获高迎祥,大喜过望,立即上书报捷:“臣在黑水峪生擒闯逆高迎祥,贼众尽歼。” 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竟不敢相信。 直到高迎祥被押解进京,他才确信这个心腹大患真的被铲除了。 而高迎祥的失败,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时期的“子午谷奇谋”。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类似的计划: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 但诸葛亮认为过于冒险,予以否决。 后世常为此争论:若诸葛亮采用魏延之计,历史是否会改写? 你看高迎祥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残酷的答案:在条件不成熟时,奇谋也可能变成死路。 而诸葛亮的选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谨慎。 再看高迎祥的豪赌,则反映出农民军在绝境中的无奈。 事实上,高迎祥的处境与魏延不同。 诸葛亮有稳固的根据地,可以徐徐图之;而高迎祥四面楚歌,只能兵行险着。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评价高迎祥时,多了一份理解,少了几分指责。 高迎祥被俘后,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临刑前,他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依然昂首挺胸,保留着最后的尊严。 消息传出,整个义军阵营为之震动。 而李自成接过“闯王”大旗,继续抗明事业。 在六年后,他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 高迎祥用生命未能实现的梦想,最终由他的继承者完成。 而他兵败的子午谷,至今仍在秦岭深处默默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主要信源:(高迎祥——中国知网《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