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宣布了 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的表态炸了锅——不仅直言要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输血”,还高调承诺包揽乌2026至2027年的财政需求,这番操作直接把地缘博弈推向新焦点 这番话一出口,欧盟内部立刻炸了锅,外界也纷纷侧目。 动别人的钱,填自己的战略窟窿,这操作,到底是精算还是冒险? 这回冯德莱恩可不是“画饼”,是动了真格的。 她在议会明确表示,欧盟将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包括利息和本金,为乌克兰提供长期财政支持,尤其要覆盖2026至2027年这两年的核心开支。 简单说,就是欧盟打算替乌克兰背上两年账本,保住乌克兰政府的正常运转。 西方国家一共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其中欧盟就占了2200亿美元,90%都集中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 从2024年开始,这些资产产生的收益已经被欧盟部分转移,用于对乌克兰的援助,金额超过43亿美元。 但翻开账本就能看出一笔大缺口:乌克兰的总财政需求高达1357亿欧元,而欧盟和成员国累计提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到2025年9月也才632亿欧元,其中34亿是来自冻结资产的利息。 这点钱,连乌克兰的“年开销”都不够,遑论撑两年。 冯德莱恩开出的承诺听起来很豪气,但怎么看都有点像是“杯水车薪”。 冯德莱恩虽然说得斩钉截铁,但真正到“掏本金”的时候,欧盟各国的算盘可就不一样了。 她强调“所有操作都将依法进行”,但这句“依法”到底怎么理解,各国显然没统一口径。 比利时作为主要资产持有国,态度尤其谨慎,比利时政府官员表示,动用本金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和金融后果——一旦破了这个先例,主权资产的豁免原则就不保了。 简单点说,如果今天可以拿俄罗斯的钱,明天是不是也能拿别人的?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金融体系能不能继续运转的问题。 所谓“冻结资产”与“挪用资产”在法律上是两码事,冻结只是暂时不让用,挪用则是直接改变资产归属。 国际法并没有明确支持后者,这一刀下去,可能直接砍在国际金融信任的大动脉上。 别看欧盟现在口号喊得响,一旦动了本金,其他非西方国家恐怕要重新审视自己资产的安全性,甚至把资金转移到对西方信用更谨慎的市场。 全球金融将进入“信任紧缩”期。 欧盟计划看似一致,实则分歧满地,匈牙利就是最直接的反对者。 这个对俄能源依赖极高的国家,早就对援乌计划持保留态度。 九成原油、八成天然气靠俄罗斯,匈牙利对欧盟这套“打压俄罗斯、扶持乌克兰”的节奏根本不买账。 比利时手握关键资产,又担心法律风险,不愿轻易开闸放水,本来就有争议的计划,在执行层面更是难上加难。 更让人尴尬的是,乌克兰自身也并不“省心”,比如乌克兰军方腐败问题,甚至连前线物资也出现不明去向,这类丑闻直接动摇了西方援助的信心。 欧洲央行行长都公开表达了对资金被滥用的担忧,钱砸进去,打水漂的可能性真不是零。 目前,欧盟最多也就动点利息,本金基本碰不得。 至于冯德莱恩曾提到的“通过发债筹资1400亿欧元”的大计划,至今还停留在纸上,根本没有具体的实施时间表。 欧盟这次对俄冻结资产的挪用计划,本质已经不是单纯的财政援助,而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豪赌。 一边是乌克兰的现实困境——打仗打到弹尽粮绝,政府财政连工资都发不出;一边是欧盟的战略焦虑——如果撑不住乌克兰,过去三年的政治投入全成泡影。 冯德莱恩的选择,其实是在用金融手段强行延续地缘布局。 但这种做法的代价是:打破国际金融的基本规则,把自己也拖入法律与信用的灰色地带。 舆论也并不完全买账,很多欧洲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疑虑:为什么要动用俄罗斯的钱来承担乌克兰的财政责任? 这不只是道义问题,更是风险问题,一旦这种做法成为常态,未来哪个国家还敢把资产放在西方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感从此打折。 对乌克兰而言,如果援助能兑现,短期内确实能缓解财政压力,但若腐败不解决,资源被浪费,那这场“输血”只会变成“失血”。 对全球市场来说,如果欧盟真动用本金且未引发大规模法律反弹,可能会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全球金融就不是规则主导,而是政治主导。 冯德莱恩这次的高调表态,看上去像是欧盟在战略上的一场“大胆突破”,但实则更像一场“高风险试验”。 2000亿欧元的资产看起来诱人,可背后是法律风险、内部博弈和信任危机的三重考验。 未来欧盟是否真能兑现承诺,不仅要看成员国间的协调能力,更要看乌克兰能否从内部改革中走出腐败泥潭。 这场风波提醒全球:在国际秩序和规则面前,任何一次“灵活操作”都可能变成一场制度动荡的前奏。 如果金融体系沦为地缘政治的工具,那动摇的就不仅仅是某国的资产,而是全球的信心。 信源:冯德莱恩再利用俄被冻结资产向乌提供保障 2025-11-26 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