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升级打造后的遵义·1935街区夜间充满烟火气。杜丹青摄



鸟瞰红花岗。马亮亮摄
秦波
这是一座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城市。
这是一座传承着红色基因的城市。
这是一座肩负着继往开来使命的城市。
在遵义会议精神光芒的照耀和激励下,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遵义市红花岗区始终牢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切嘱托,以建设“红色文化名城、高新发展引擎、生态宜居福地”的宜居宜业宜游红花岗为目标,用实干描绘红花岗画卷,用实绩诠释红花岗担当,用变化彰显红花岗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奏响了“遵义故事·就在红花岗”的最强音。
冬日暖阳,映照遵义老城。遵义会议会址巍然肃立,青砖黛瓦诉说着历史的波澜壮阔;远处,现代化楼宇鳞次栉比,创新活力涌动。这片名为红花岗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姿态,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将创新精神写入发展实践,将绿色生态绘成民生底色,在“十四五”的壮阔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答卷。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红花岗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89.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5.59亿元;2025年1月至9月地区生产总值303.36亿元,“十四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6.5%左右。2021年以来连续4年年度全市综合考核获评“第一”等次,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均为“好”。
红色文化名城
长征文化的潮流新韵
红色是中国革命的底色,基因意味着赓续和传承。
近年来,红花岗区积极整合红色资源,追寻红色足迹,深入挖掘和研究红色文化内涵,推动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打造出《别子西征》《丰碑》《扁担银行》等红色文艺精品。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伍,培养了10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传递“红色接力棒”。此外,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和活动中,指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围绕“红色思政大课堂”育人品牌,开发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与校本课程,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启智润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0万游客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品味红色文化、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历史、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是红花岗与生俱来的“胎记”,也是走向未来的精神灯塔。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红色基因是红花岗最深厚的底蕴。过去五年,这里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迈上了新台阶。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历史街区得到了精心的修缮与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花岗段)也已从蓝图变为现实。该区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IP,联动周边县(市、区)红色遗迹,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并融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美食等,精心设计推出9条红色旅游线路和10条精品城市游览线,构建“核心引领+支点联动+深度体验”格局,并围绕“场景+住宿+多业态”积极构建文旅商消费场景。其中,2024年春节“龘龘游遵义·灯火耀红城”、2025年国庆酱酒音乐美食文化节等场景火爆,通过场景打造两年累计引流达20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00亿元。中华路-中山路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一期2024年9月投入运营,二期即将开业,进一步释放“国防+商业+交通”的综合效益。打造的“遵义·1935”红色文化旅居生态圈,大大提升了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区域综合收入的跃升,全区累计接待游客超59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722亿元,年均增幅达35%。
与此同时,红色基因传承方式也在创新中焕发活力。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数字化保护、展陈提升、创新活化手段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大型长征文化真人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剧目,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红色历史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陈述走向体验,受到市民、游客的持续关注和欢迎。自2024年初开演以来,该剧目累计演出1700余场,观影人次超56万人次,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生态圈的新地标、打卡点。
当前,红花岗区正以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遵义市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地”作出红花岗贡献,让红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闪亮。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革命旧址,更是一座精神灯塔。”红花岗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丰富红色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在做深文化、做优服务、做好硬件上下功夫,努力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
高新发展引擎创新驱动的发展裂变
从历史荣光中汲取力量,红花岗正奋力打造面向未来的高新发展引擎。走进遵义高新区,扑面而来的是火热的生产与研发场景。一家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扎根,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
“公司已制定详尽的全球参展计划,明年将亮相多个国际顶级专业展会,让‘贵州智造’在多肽药物领域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贵州铭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仁友语带自豪地说,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今年公司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产品已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市场需求,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全力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詹仕超也同样满怀信心。
…………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更是产业发展的沃土。
“十四五”期间,红花岗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新国发2号文件、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域副中心等政策机遇,抢抓新型工业化发展及“风口”产业机遇,充分发挥遵义国家级高新区开放创新平台优势,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落地了容百锂电、长岭优特钢精深加工技改、精泰精密铸造、湖北农发粮食仓储、遵义天然气液化调峰储备站及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9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6家,“十四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7.5%,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5.1:25.5:69.4优化为2024年的4.1:30.7:65.2,其中主导产业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8%。
与此同时,一场以“智”为核心的产业变革,也正在这片红色沃土深刻上演。“十四五”期间,遵义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成功申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成功认定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并入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单项示范开发区,2023年度、2024年度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均获得第一等次;开发区高质量评测指标评价体系“第一等次”;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7个、科技创新团队30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126个,贵州钢绳智慧缆索成功应用于花江峡谷大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水平从2020年的54.67上升至2024年55.9,位列全市第一,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过去五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较快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翻番,全力推进从‘红花岗制造’向‘红花岗智造’转变。”遵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红花岗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遵义高新区将继续围绕“高”和“新”做文章,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发展引擎。
生态宜居福地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图景
如果说红色是红花岗的底色,绿色则是红花岗的亮色。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改造后的遵义·1935街区熙熙攘攘,沿街店铺生意兴隆,首个“平急两用”商业综合体——中国供销·红花岗星悦茂商业街内人气爆满,老城、吾悦商圈引爆消费新热情,市民和游客在此悠闲购物、品尝地方美食。而在不远处的湘江河畔,两岸的灯光秀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市民们或散步,或慢跑,或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享受着惬意时光。
“我在这湘江河边住了大半辈子,这些年它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正在河边散步的退休教师陈明远老人感慨道,“如今的湘江河水清岸绿景美,成了我们每天都要来的‘城市客厅’。你看看这水多清,还有白鹭飞回来,这就是最好的生态成绩单!”
这份自豪,源于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
“十四五”以来,红花岗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以上,虾子河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全区9条河流水质持续向好,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医疗废物处理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成功创建4个“贵州省森林村寨”和11个“贵州省森林人家”,生态品质持续提升。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同时,红花岗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将城市“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奋力写好民生答卷,努力擦亮城市的幸福底色。
“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3588户、老旧小区改造11692户、背街小巷整治45条,安置还房约96万平方米,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003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00套,获批67台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项目。完成新建及改造燃气管道100余公里,完成城镇新建和改造雨(排)水管网162.99公里、污水管网80.17公里、供水管网99.76公里。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9万,新增学位1.5万余个,实现全域儿童6周岁入学。推动坪丰小学、建国中学巷口校区等53个停缓建项目成功盘活,遵义市第十二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启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集体”,新雨学校获得团中央等部委颁发的“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荣誉,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被评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中高考成绩在全市排名持续保持前列。获批全省体教融合试点县。新改扩建和提质改造养老设施23个,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达50所。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7家,5家基层医疗机构获省级老年友善基层医疗机构命名,完成11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省级医疗中心——市一医桃溪院区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荣获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健康示范区等称号……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让民生福祉与生态福地相互叠加,共同勾勒出一幅幸福宜居乐居画卷,在430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徐徐铺展。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每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每一处街头绿地的增添,都是为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安全与幸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作为遵义市老城区和中心城区的红花岗,正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十四五”的辉煌篇章已经写就,但红花岗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向未来,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正在铺展——一个更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名城,一个更富活力的高新发展引擎,一个更为秀美的生态宜居福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花岗这片英雄的土地,将始终秉承“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承载着人民的期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