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这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 地归俄罗斯,钱归美国,命归乌克兰老百姓。 外面喊得震天响的“和平”与“停火”,若真把那层漂亮的桌布掀开,底下露出来的不过是一场冷冰冰的资产清算盘算。 此时的乌克兰地图,不像是一个待拯救的国家,更像是一张等待切割的资产负债表:地皮划给那边的邻居,地底下的矿产被大洋彼岸预定,而最后必须要扛下的代价,全落在了失去家园的老百姓头上。 所谓的“28条计划”虽然还没正式盖章,但透露出的风声已经足够让基辅方面背脊发凉。 这与其说是一个停火协议,不如说是给乌克兰总统下的一道最后通牒。 在那几页纸的算计里,克里米亚和东部那些被实控的区域,大概率是要在法律层面默认“割肉”了,作为交换,对方或许会松一松勒在莫斯科脖子上的制裁绳索。 这种交易极其现实:莫斯科不仅要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咽下去,甚至已经开始了消化——在那片被战火犁过的土地上,行政区划被重新划定,路牌文字尽数更换,学校教材火速替换为俄语版本,就连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也不得不被迫申领俄罗斯护照。 这种行政与文化的双重“格式化”,摆明了就没打算把吃下去的再吐出来。 对于大洋彼岸的那个超级大国来说,这一场历时三年多的博弈,是一笔这就得赶紧结账抽身的生意。 特朗普阵营急吼吼地想要一个外交成绩来为明年的大选铺路,急于从泥潭里抽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空手而归。 华盛顿那边的算盘打得精刮响,以前给的那一千多亿美元可不是慈善捐款,那叫风险投资。 盯着乌克兰地下的锂、钴和稀土资源的目光,比战场上的探照灯还要刺眼,未来的协议条款里恐怕早就暗中标好了“优先购买权”。 这就意味着,将来乌克兰无论想搞电动车还是高科技产业,地下的宝藏得先问问美国金主同不同意。 欧洲在这场局里显得格外尴尬,像是那个在餐厅被强行要求买单却没吃上几口热菜的冤大头。 法德等国看着美国把“28条计划”直接甩在桌面上,甚至都不带商量的,气得想搞个替代方案,试图把乌克兰军队保留上限从60万争取到80万,再模糊一下北约的问题。 但这声音实在是微弱,因为大家心里都门儿清,那个必须从海外借款才能维持运转的基辅,面对高达七千五百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账单,除了听从掌握着重建基金董事会多数席位的美国,根本没有第二个选择。 至于重建,这又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巨大蛋糕。 美国的企业早已拿着刀叉在排队,虽然嘴上说利用被冻结的那三千多亿俄罗斯资产做启动金,但这笔钱怎么花、谁来修路、谁来挖矿、甚至军队以后买谁家的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们早就写好了订单。 这就形成了一个残酷的闭环:美国的工程队去修路,美国的军火商去卖装备,产生的利润回流华尔街,留给乌克兰的只有几十年还不清的高额利息和被透支的主权。 这账算到最后,最苦的只能是那片黑土地上的普通人。 那些曾经金黄的麦田,如今种下的不是粮食,而是如果不清除就要祸害几十年的未爆地雷;曾经热血参军的年轻人,能全须全尾回来的所剩无几。 当国际博弈的大佬们在会议桌前握手言和,甚至开始为了利益重新分配而推杯换盏时,那些在废墟中流离失所的乌克兰家庭,面对的却是家底被打光、工业底子被摧毁、甚至连国家未来的所有权都被抵押出去的现实。 在这个丛林法则支配的棋盘上,小国如果一旦为了某种虚幻的安全感而把自己变成了大国博弈的棋子,结局往往就是地没了、钱光了、只剩下一地鸡毛。 参考资料:结束俄乌冲突“28点计划”草案曝光,俄乌表态各不同.--京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