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8年的一天,北京一家普通理发店。 一位头发花白、留着浓密胡须的老人理完

1978年的一天,北京一家普通理发店。 一位头发花白、留着浓密胡须的老人理完发后,轻声要求理发师再修一下。 没想到理发师不耐烦地说:“都这岁数了,还讲究什么!”老人没生气,只是温和地笑了笑。 这位被理发师怠慢的老人,正是开国中将孙毅,人们亲切地称他“孙胡子”。 孙毅1904年出生在河北大城县一个普通家庭,贫困的童年让他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2岁入学,五年后辍学闯荡,16岁投身旧军队。 1923年考入河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冯玉祥部队任团副。 参加北伐战争时,他内心逐渐对国民党产生怀疑。 1931年,孙毅迎来人生转折点。 当时他所在的国民党26路军被困江西宁都,官兵们思乡心切,却被蒋介石强令“剿共”。 “九一八”事变后,部队请求北上抗日遭拒,人心浮动。 这年12月,在共产党领导下,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携带2万余件武器举行宁都起义,加入红军。 孙毅得知消息,立即带领几人追上起义队伍。 红军时期的孙毅留下不少故事。 长征路上,他作为师级干部,坚持和士兵一样徒步行军,一根木棍成了他的“第三条腿”。 有次部队士气低落,他指着自己的胡子打趣:“你们看,人遇到危难,肉掉了,油跑了,就这胡子不跑还一个劲长,它义气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为身体瘦弱、头发少但胡子浓密,红军规定不让留须,他特意找朱德解释,最终获得特批,“孙胡子”的绰号也由此传开。 抗战时期,孙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谋长,参与平型关战役。 他负责指挥部队设伏,缴获了不少日军武器。 解放战争中,他在石家庄战役中首创“坑道加爆破”战术,挖掘60公里交通壕,仅用6天就解放了被6000座碉堡环抱的石家庄。 这一战术后来成为解放军城市攻坚的范本。 建国后,孙毅担任华北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管理多所军事院校。 他在抗大二分校当校长时,培养了2万余名军政干部,其中66人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 1982年,他主动请辞领导职务,把精力转向青少年教育。 河北大城县有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孙毅小学,他常去那里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生活中的孙毅始终保持朴实作风。 1970年南下考察,他只带一名司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结果被哨兵盘问半天。 部队配给他的专车,私事从不使用,能走路就走路。 他的工资大多用来买书籍寄给学生,自己却过得十分简朴。 有次去省军区见老部下,等了两个小时没被接见,他留下条子就走,用行动表达对官僚作风的不满。 晚年的孙毅依然忙碌。 八十多岁时,他还坚持给学生讲课,有次讲课时突发脑溢血,抢救后身体虚弱,却仍惦记着教育工作。 他出版了《走向征途》《孙毅将军自述》等回忆录,用亲身经历教育后人。 2003年,这位走过百年人生的老将军安详离世,留下了一个追求真理、朴实无华、终身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 孙毅将军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忠诚与担当。 从旧军队军官到红军战将,从战场指挥员到教育工作者,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如今,大城县孙毅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听着他的故事长大,这种精神传承,或许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