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深秋,大别山脉寒意刺骨。红 25 军军长吴焕先率领部队突破敌人封锁,途经家乡湖北黄安(今红安)箭厂河乡时,一名战士突然报告:“军长,前面山坳发现一具女尸,像是当地人。” 吴焕先心头一紧,连日来敌人 “移民并村” 的清剿暴行不绝于耳,他快步上前,拨开覆盖在尸体上的枯草 —— 那张熟悉的面容让他瞬间血色尽褪,眼前的死者,正是他身 怀六的妻子曹干先。 这位时年 26 岁的红军军长,此刻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双膝跪地抱住妻子冰冷的身躯。而谁能想到,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指挥员,8 年前还是当地人人尊称的 “七相公”。吴焕先出身黄安四角曹门村的富裕家庭,家中有 14 亩水田、8 亩旱地,还有集镇上的杂货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得此雅号。1925 年,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吴焕先奉命回乡发动农民运动,这个 “地主少爷” 的选择,震惊了整个箭厂河乡。 他的革命之路,是从 “自毁家业” 开始的。吴焕先召集自家佃户债户,当众焚烧所有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宣布 “田地归耕者所有,租债一概作废”,彻底站到了地主阶级的对立面。在他的号召下,箭厂河地区四五十个村子迅速成立农民协会,“抗捐、抗债、抗租、抗税、抗稞” 的 “五抗” 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这一举动激怒了地主豪绅与反动民团,他们勾结土匪血洗四角曹门村,吴焕先家中 6 位亲人惨遭杀害,敌人还贴出告示 “捉住吴焕先,赏银洋三千”。国仇家恨让这位青年更加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至死不回头!” 1931 年,吴焕先与革命同志曹学楷的堂妹曹干先结为夫妻。婚后不久,第四次反 “围剿” 战争爆发,吴焕先率部转战鄂豫皖苏区,曹干先则与婆婆陈氏相依为命,在白色恐怖中艰难度日。为了躲避敌人搜捕,婆媳俩四处乞讨为生,即便如此,她们心中始终牵挂着红军。1933 年 5 月,青黄不接之际,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陷入粮荒,曹干先怀着身孕,将婆媳二人挨门乞讨得来的 “百家粮” 装满布袋,徒步数十里送到龙王山红军阵地。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夫妻二人的最后一面。送粮归来途中,曹干先遭遇敌人骚扰,与婆婆失散。当时她已怀有身孕,长期饥饿与奔波让她体力不支,最终倒在荒郊野地,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而此时的吴焕先,正率领红二十五军在郭家河、潘家河等地浴血奋战,接连取得反 “清剿” 胜利,却不知家中亲人正遭遇灭顶之灾。更让他痛彻心扉的是,不久后他得知,母亲陈氏为躲避 “移民并村”,躲在自家店铺的夹墙中,最终活活饿死,二嫂也因食用敌人掺了石灰渣的食物惨死难民所。 在战友的搀扶下,吴焕先为妻子简单安葬。他默默擦干眼泪,转身对部队喊道:“同志们,我的亲人为革命牺牲了,但革命不能停!我们多打一个胜仗,就是对牺牲亲人最好的告慰!” 这位全家 9 口人为革命捐躯的红军将领,将个人悲痛化为战斗力量,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转战鄂豫皖边区,成为红军中闻名的 “军魂” 式人物。 多年后,幸存的小侄女吴淑荣回忆,七娘曹干先 “人样漂亮,也很能干”,只是生不逢时,为了支持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吴焕先自己,也在 1935 年的泾川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 28 岁,用生命践行了 “革命革到底,至死不回头” 的誓言。 岁月流转,大别山脉的风依然吹拂着箭厂河乡的土地。吴焕先故居的马克思画像旁,“一代宗师指世界文明路;千秋著作唤人间觉醒心” 的对联依旧醒目。那位从 “七相公” 蜕变为红军军长的革命者,那位为送粮牺牲的孕妻,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红色土地的记忆。吴焕先一家用鲜血证明:革命的胜利,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家庭破碎、生命逝去换来的。他们的家国大义与铁血柔情,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提醒着后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