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岁,76岁的崔庸健逝世,他是朝鲜的元帅,却在中国打了23年仗! 在中朝两国的革命史册上,崔庸健是个绕不开的特殊人物。 他生在朝鲜,却把人生最宝贵的23年献给了中国革命;在中国东北的密林里打了18年抗日仗,回国后又成了朝鲜的开国元帅。 1900年,崔庸健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那时候朝鲜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19岁的他在中学里带头宣传反日思想,被日本警察抓进监狱。 1922年出狱后,他带着20多个战友坐船偷渡到上海,想找一条真正能救国的路。 到了上海的崔庸健,进入南华学校学理论,接触到马列主义才明白,救国得靠无产阶级武装。 他又跑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打仗,毕业后直接进了黄埔军校当教官,跟周总理成了同事。 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部队参加北伐,广州起义时,他带着特务营二连跟敌人拼了10多个小时,起义失败后又撤到海陆丰继续战斗。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崔庸健受党组织派遣,冒着白色恐怖跑到东北。 1928年初,他化名金治刚跑到黑龙江汤原县的朝鲜族屯子,一边办学校一边搞革命。 这年10月,他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起三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后来又牵头成立了汤原县委——这可是东北最早的县委之一。 到1930年,他办了三期军政培训班,140多个学员撒到周边十几个县,把革命火种烧到了方圆150公里的地界。 九一八事变后,光靠群众运动不够了,崔庸健决定拉队伍搞武装。 1932年,他在宝清县办的军政训练班被日军发现,他带着5个学员跑到饶河,用仅有的一支手枪拉起了6个人的特务队——这就是抗联第七军的前身。 1933年,特务队扩编为饶河农工义勇军,40多个人40多条枪,在暴马顶子建了根据地。 日军多次“讨伐”都被他们打回去,1934年一场伏击战,50个队员打退200多日伪军,自己没伤一个人。 1936年,这支部队正式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崔庸健当军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后来代理军长时,把周边800多山林队收编进来,部队扩到1500多人。 1938年9月的西凤嘴子伏击战,成了他抗日生涯的高光时刻。 得知日军少将日野武雄要乘船巡视,他带着40多个警卫连战士在河边埋伏。 等汽艇离岸30米时,他喊一声“打”,子弹像雨点一样扫过去,几十分钟就把43个日伪军全消灭了,日野武雄当场毙命。 伪满洲国报纸哀叹“满洲国防将星殒落”,可打这场仗的抗联第七军,当时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1939年以后,日军搞“集团部落”封锁,抗联处境越来越难。 战士们每天就靠一碗黄豆充饥,冬天在雪地里露营,不能生火怕暴露,六七个月吃不上盐是常事。 1940年,崔庸健调任抗联第二路军总参谋长,带着100多将士往苏联转移。 到了乌苏里江边,日军两个营追过来,他连夜找到一只旧船,带着大家趁着夜色偷渡过去。 后来周保中回忆,要是没那只船,他们可能就成了“乌苏里江边的项羽”。 在苏联整训期间,崔庸健派数百名抗联战士当苏军向导,还有290人空降到东北敌后侦察。 回到长春后,他把东北党组织的关系、党员名单和档案全移交给中共东北局。 彭真当时就说:东北抗联14年苦斗,跟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一样,都是中国革命最苦的事。 1945年深秋,崔庸健回到阔别23年的祖国,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让他当保安局长,1948年朝鲜人民军成立,他成了总司令。 朝鲜战争时,他带着部队坚守西海岸,左臂负伤也不下火线。 1953年,朝鲜授予他次帅军衔,1957年晋升元帅,后来还当到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共和国副主席。 1976年9月,76岁的崔庸健在平壤病逝,朝鲜为他举行国葬,金日成亲自扶灵。 中共中央发去唁电,称他“为中朝革命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崔庸健的一生,藏着两个国家的革命记忆。 有人说他是“朝鲜的抗联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朝鲜元帅”,其实这种双重身份恰恰说明,反侵略的正义事业从来不分国界。 他在中国东北建党组织、拉抗日队伍,不只是帮中国打仗,也是在为朝鲜培养革命力量;回国后建设军队、巩固国防,又把中国抗日的经验带了回去。 如今再看崔庸健,他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像一座连接中朝友谊的桥梁。 他用23年中国岁月证明,真正的邻居,是危难时能并肩扛枪;他用后来的人生证明,真正的友谊,是胜利后还能记得一起吃过的苦。 跨越国界的信仰,能浇灌出最坚韧的革命之花,也能滋养出最深厚的邻里之情。 【评论区聊聊】你还知道哪些为两国革命事业奋斗的跨国英雄?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发现。 (信源:朝鲜名将崔庸健在中国的传奇革命经历——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