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把“抗日英雄”称作“抗日分子”,这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抗日分子”是个带贬义的称呼,通常指通敌卖国的人;而那些在抗战中挺身而出、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是英雄,是国家的功臣。用词不能乱,更不能颠倒黑白。 这话绝不是无心口误,翻一翻冯玮过往的言论就知道,他对那段抗战历史的认知,打从根上就偏了。作为复旦历史系教授,他深耕近现代史领域多年,本该是梳理历史脉络、为英雄正名的人,可实际却屡次踩线——早年间就曾在公开平台弱化日军侵华暴行,说过“抗战部分记载有夸大”这类离谱言论,这次把“英雄”称作“分子”,不过是长期错误史观的又一次暴露,哪里是用词疏忽,分明是对历史底线的刻意漠视。 “抗日分子”的贬义,藏着全民族的痛。抗战时期,真正被称作“分子”且带贬义的,是那些投靠日军、残害同胞的汉奸走狗,他们帮日军抓百姓、抢物资,是人人喊打的败类;而我们说的抗日英雄,是平型关大捷里迎着炮火冲锋的战士,是台儿庄战役中死守阵地、弹尽粮绝仍不退缩的军人,是敌后战场里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百姓,他们抛家舍业、流血牺牲,拼了命才把侵略者赶出家园,光是十四年抗战里,牺牲的军民就超过三千五百万,每一个“抗日英雄”的称呼,都浸着鲜血与荣光,哪容得随意替换、恶意抹黑? 冯玮敢这么说,更可怕的是他的身份带来的误导性。复旦作为顶尖学府,他的言论会被学生、被关注历史的人看见,年轻人本就靠课本、靠学者解读了解过往,要是听了他的话,把英雄和“贬义分子”画等号,忘了先辈曾受的苦难、洒的热血,民族记忆只会慢慢模糊。之前就有学生吐槽,冯玮上课讲抗战,很少提英雄事迹,反倒总揪着细枝末节挑刺,说“没必要过度渲染英雄主义”,这种潜移默化的误导,比直白的错误言论更伤人,毕竟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忘了英雄,就丢了根。 更让人寒心的是,他拿着高校教授的身份,享受着学术资源,却没尽到传播正确历史观的责任。学术可以有不同探讨,但不能突破底线,日军侵华是铁打的事实,抗日英雄的牺牲是不容篡改的过往,这不是可争议的观点,是全民族共识。冯玮颠倒用词,本质上是对英雄的不敬,对千万牺牲军民的辜负,试想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人,要是知道多年后,有个历史教授把他们称作“分子”,该多寒心?普通百姓都懂敬畏英雄、尊重历史,他一个深耕历史的学者,反倒拎不清,实在配不上“教授”二字。 用词从来不是小事,尤其是涉及历史与英雄,每一个称呼都藏着对过往的态度。抗日英雄四个字,承载的是民族的苦难与抗争,是无数家庭的别离与坚守,颠倒用词、混淆黑白,不仅违背学术伦理,更伤了大众的民族情感。顶尖学府该严把师德师风关,学者更该守住历史底线,别让错误言论误导世人,别让英雄蒙冤、记忆褪色。历史不容亵渎,英雄不容诋毁,这是底线,更是每个中国人该守住的初心。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