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莱芜雪野街道安子湾村的田间地头虽已褪去翠绿,却藏着科技赋能的生长力量。中科北斗的指控大厅内,屏幕上卫星实时回传的农作物长势图、无人机巡田轨迹与土壤墒情数据精准叠加,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能完成对丹参试验田的远程监测,村外田间,经过标准化培育的丹参苗在智能水肥系统滋养下积蓄能量,静待明年丰收。这是雪野片区以科技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鲜活场景。

“以前种地靠经验,施肥浇水凭感觉,病虫害防治总慢半拍。现在有了‘空天地网’帮忙,地里的情况一清二楚,种庄稼也能精准高效。”安子湾村种植户王大叔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农业带来的改变。雪野街道曾面临农户技术薄弱、市场议价能力差、销售渠道单一等困境,中科北斗联合当地合作社推出“空天地网”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监测的立体网络,实现农作物全周期精准管控。目前卫星对丹参等作物每3-4天监测一次,无人机每日巡田3-4次,数据叠加分析后可精准指导水肥施用与病虫害防治,经初步实践预计能减少农产品综合损失8%,带动产量提升6%-8%。

订单化种植与集采服务则打通了产销闭环。中科北斗以“星河农社”模式与村合作社合作,由企业提供种苗、化肥、技术指导,合作社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种植,成品通过宏济堂等企业订单定向销售,既解决农户技术与销路难题,又通过集中采购降低种植成本。今年首批打造100余亩丹参试验田,虽尚未收获,但标准化种植模式已显现优势,目前合作面积已近200亩,明年计划布局5-8个中心村,每个中心村带动5个周边村,逐步覆盖雪野片区更多村庄。

“片区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既保产量更提质量。”中科遥晟(山东)遥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旭峰介绍,济南片区建设突出“科技范”,通过中科北斗等企业的技术落地,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精准种养”转型,同时以中心村辐射周边的片区化模式,让科技红利持续扩散。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的联动机制,不仅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增收”,更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片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力。
记者手记
走进中科北斗雪野指控大厅,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地图让人直观感受到科技务农的力量:卫星过境轨迹清晰标注,无人机巡田画面实时回传,点击某块农田图标,土壤湿度、肥力指数、作物长势等数据即刻呈现,精准到每一株作物的生长状态都能追溯。陈旭峰介绍,这些数据会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间管理建议,通过手机APP推送给种植户,就算是不懂技术的老农也能轻松操作。
在安子湾村的丹参试验田,田间铺设的传感器如同“隐形管家”,实时捕捉土壤墒情与环境变化,配套的智能水肥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节用量,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保障作物生长。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施肥浇水凭经验,每亩成本得200多块,现在精准管控后成本降了30%,而且长势比往年好,明年亩产预计能提不少。”
最让人欣喜的是科技带来的观念转变。曾经对“卫星种地”半信半疑的农户,如今主动学习智能设备操作,不少外出务工者也返乡加入合作社。从卫星遥感监测到无人机巡田,从订单化种植到集采服务,科技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乡村肌理,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记者:李焜染摄影:李焜染编辑:孙菲菲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