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斯克也要“排除中国制造”了 马斯克要求美国生产的特斯拉,其零部件不能再由中国供

马斯克也要“排除中国制造”了 马斯克要求美国生产的特斯拉,其零部件不能再由中国供应商提供,计划一到两年内完成,不影响国产特斯拉。 马斯克:我也没办法啊,我不按川子的意思来,NASA的订单就没我的事了。 这话听着像句无奈的吐槽,实则道尽了当下全球产业链被政治绑架的尴尬。马斯克是谁?是敢把火箭射上太空、敢用机器人替代工人的科技狂人,向来以“不按常理出牌”标榜自己,如今却要乖乖顺着美国政客的思路走,说到底还是利益二字在作祟。NASA的订单有多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营收,更是航天领域技术话语权的象征,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太空探索等多个核心业务,都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反哺,这笔账马斯克算得比谁都清楚。可这“没办法”的背后,藏着的却是对全球产业链规则的粗暴践踏,是把商业逻辑硬塞进政治框架的短视操作。 谁都知道,中国供应链早已不是“低端代工”的代名词。特斯拉美国工厂用的中国零部件,小到传感器、连接器,大到电池管理系统,不少都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这些供应商能打入特斯拉供应链,靠的不是低价倾销,而是多年积累的技术沉淀、严苛的质量控制和灵活的产能调整能力。就拿电池零部件来说,中国企业能把良品率做到99.9%以上,交付周期压缩到72小时内,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水平。现在说要一刀切排除,先不说美国本土能不能找到替代者,就算能找到,成本飙升30%以上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最终要么是特斯拉自己消化利润,要么是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美国人。 更讽刺的是,这种“排除中国制造”的操作,看似是在“保护美国产业”,实则是在打断全球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这些年,中国供应商为了适配特斯拉的标准,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发升级,不少企业还跟着特斯拉的脚步,把业务拓展到了全球。现在突然被“踢出局”,这些企业固然会面临短期阵痛,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客户基础,他们完全可以转向其他新能源车企,甚至开拓海外市场。反倒是美国本土的车企和供应商,长期依赖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突然要重建一套替代方案,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海量资金投入,很可能会错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窗口期。 马斯克嘴上说“不影响国产特斯拉”,这话确实没毛病,但背后的潜台词却耐人寻味。国产特斯拉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占据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全球供应链的协同效应——美国的设计、中国的制造、全球的市场。现在美国工厂和中国供应链切割,看似是“内外有别”,实则是在人为割裂特斯拉自身的产业生态。要知道,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美国工厂排除中国零部件,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某些核心技术的迭代速度放缓,零部件标准出现差异,甚至影响到特斯拉全球车型的兼容性。马斯克或许能保住NASA的订单,但长期来看,这种被政治裹挟的决策,终究会让企业付出代价。 说到底,这种“排除中国制造”的戏码,不过是美国部分政客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伎俩。他们把产业空心化、就业压力等问题归咎于中国供应链,却选择性忽视了中国供应链为全球消费者带来的实惠,为美国企业创造的利润。马斯克的妥协,只是这场博弈中的一个缩影,背后还有无数企业正在面临类似的两难选择。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无数企业和劳动者多年努力的结晶,绝不是政客一句口号就能随意割裂的。强行打破这种平衡,最终只会是损人不利己,让全球经济都为这种短视行为买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