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所有人都以为两岸对决拼的是军力,其实全看错了!连胜文一语道破:能让台湾瞬间跪下的

所有人都以为两岸对决拼的是军力,其实全看错了!连胜文一语道破:能让台湾瞬间跪下的,不是导弹,而是大陆“第一贸易伙伴”这个身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湾的经济命脉,其实很大程度上都系在了出口这根线上,每年台湾一大笔收入,都是靠卖东西到海外市场换来的,可要说这些钱到底从哪儿赚来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最大一块就是大陆和香港,2023年,台湾卖到大陆和香港的货,差不多占了整体出口的四成,换句话说,台湾出口每十块钱里,差不多有四块是大陆市场买单的,更直白点说,谁要是能左右大陆市场,谁就能左右台湾的出口生意。   这个比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台湾长期对大陆是顺差,就是卖得多买得少,这中间的盈利直接撑起了台湾不少民生和社会福利,2023年,这个顺差金额就超过了千亿美元,这些钱流进台湾,企业有利润,政府也有税收,普通人能拿到工资和奖金。   半导体产业说起来是台湾的“金字招牌”,台积电、联电、鸿海这些公司,全球有名,但说到底,他们的很大一部分生意根本离不开大陆市场,台积电的芯片有很大一部分是卖到大陆的,不管是手机、电脑还是新能源汽车,很多终端产品都在大陆组装、消费,大陆需求一降温,台湾这些工厂的订单立刻缩水,尤其像联电、力积电这样的企业,四成订单都来自大陆,只要政策风向有点变化,工厂就得减产,工人可能就面临下岗,鸿海、广达这些老牌代工厂,生产链也扎根在大陆,全球出货都要依赖大陆本地的配套和供应。   台湾农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以为农产品出口影响不大,其实大陆市场才是台湾农民的“大靠山”,凤梨、芒果、莲雾这些特色水果,出口大陆能卖好价钱,一旦大陆暂停进口,台湾果农日子立刻紧张起来,前几年凤梨滞销,台湾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果烂在地里,2023年,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额占了整体的将近一半,没有大陆这条路,台湾农民根本没法维持现有收入。   渔业同样如此,台湾海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大陆,大陆市场一收紧,渔民的收入马上缩水,渔网都要闲着,台湾本地市场小,外销路子一断,很多渔民只能靠天吃饭。   其实台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样离不开大陆,很多台商企业早就把工厂设在大陆,这里不光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完整的供应链、成熟的劳动力,鸿海在大陆的工厂产值,占了它全球营收的六成以上,郑州的工厂一年能生产上亿台手机,要是哪天两岸贸易蒙上阴影,原材料卡住、零部件供不上,台湾的母公司也得跟着头疼,影响的不只是工厂,还包括上下游无数小企业和员工。   有些人会觉得,台湾完全可以另找市场,比如东南亚、欧美这些地方,可现实并没有那么容易,东南亚虽然人口不少,但整体消费能力和大陆没法比,欧美市场门槛高,关税壁垒和各种认证标准都很严苛,台湾企业想要进去,成本一下子就高了,说白了,市场不是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   台湾当局这些年一直在推动经济“脱钩”,喊着要减少对大陆依赖,可不管政策怎么喊,企业的生意还是得看账本,新南向政策推了很多年,可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顺差,只有大陆市场的几分之一,台企自己最清楚,利润和生存才是硬道理,只要大陆市场有需求,企业怎么都不会轻易放弃。   大陆和台湾的经济联系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产业链、供应链、利润链深度捆绑,比如芯片生产,原材料、设备、封测环节,大陆都参与其中,缺了哪一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都得跟着吃紧,再比如稀土、化工原料这些基础产品,都是台湾制造业绕不开的“生命线”,一旦这些资源受限,台湾的产业链就会卡壳。   贸易规则对台湾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像ECFA这样的经济合作协议,给台湾出口企业带来了巨额关税减免,直接提高了产品在大陆的竞争力,没有这些政策优惠,台湾的面料、机械、零部件企业在大陆市场就很难和本地厂商拼价格、拼服务,大陆一旦调整关税或者收紧进口政策,台湾企业利润马上缩水。   台湾很多工厂的工人、外贸公司的职员、物流司机,收入都和出口生意挂钩,订单减少、工厂裁员,最后影响到的就是这些普通家庭的饭碗,工人失业,消费能力下降,连带着小餐馆、小商店生意都变差,失业问题又变得更严重,这种连锁反应才是最让人头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