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最扎心的一幕,莫过于此。 博士生闷头扒饭,一句话憋不出来。 初中毕业的堂弟,却成了全场的MVP,敬酒递烟,把叔叔阿姨们哄得乐开了花。 然后就听见角落里有人嘀咕:瞧,书读傻了吧。 傻? 拉倒吧。 这哪是读书读傻了,这根本就是两套完全不兼容的“人生操作系统”,在过年这几天,被迫强行联网。 一个,常年在城市的写字楼和实验室里,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别说工资,你问人家星座都得看人下菜。他的世界里,价值是用KPI和论文来衡量的。 突然被扔回老家,面对三姑六婆“一年挣多少?”“对象呢?”“房子买没?”这种核弹级三连问…… 系统直接卡死,CPU百分之百烧干了。 他不是高冷,他是真的不知道这天该怎么聊。 怕说多了,是炫耀;说少了,是瞧不起人。想来想去,干脆闭嘴,埋头干活,多洗两个碗,就是他能想到的、最安全的表达关心的方式。 另一个呢? 他的人生大学,就是工地、酒桌、KTV。十五六岁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 他早就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套生存法则刻进了DNA。 他知道二舅爱听什么,知道小姑惦记啥,他能在一秒钟内识别出饭桌上的权力中心,并用最恰当的吹捧送到对方心坎里。 这不是虚伪,哥们儿,这叫情商,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本事。 所以,你看。 一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降维打击”,另一个是在别人的世界里“水土不服”。 谁都没错。 只是我们习惯用自己世界的尺子,去量别人世界的长短。 过年回家,与其说是团圆,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尴尬又温情的跨文化交流。 少点评判,多点理解吧。 毕竟,那个安静扒饭的人,和那个满场飞奔的人,心里想的可能都是一件事: 怎么才能让你们开心点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