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举中惨败,乌克兰得票高居榜首,俄罗斯连续第二次无缘执行委员会。 2025年11月7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43届大会上,东欧集团三个执行委员会席位(2025-2029任期)选举结果揭晓:乌克兰以137票高居榜首,罗马尼亚135票、摩尔多瓦133票紧随其后,俄罗斯仅获93票垫底,连续第二次被挡在执行委员会门外。 自1945年UNESCO成立、苏联1954年加入以来,莫斯科(及其前身)几乎从未缺席执行委员会。但在普京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后,这一“常驻”纪录戛然而止。2023年俄罗斯首次落选,今年再次以巨大差距败北,标志着俄罗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彻底崩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难掩兴奋:“乌克兰获得最高票数,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一起击败俄罗斯——莫斯科连续第二次落选,将无缘执行委员会。这是对侵略者的强硬回应。” 摩尔多瓦外交部长称这是该国历史上首次当选,罗马尼亚大使馆则表示“获得参与全球教育、科学、文化决策的宝贵机会”。 投票现场约190余国参与,东欧集团席位竞争异常激烈。乌克兰、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得票接近满分,俄罗斯93票远低于当选门槛,反映出西方及亲乌国家成功动员全球多数成员国。 俄罗斯外交部尚未对落选作出直接回应。副部长潘金仅在大会间隙与新任总干事、埃及人哈立德·埃尔-埃纳尼会面,强调俄方愿继续缴纳预算并与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 拉夫罗夫本人保持沉默。此前他多次抨击UNESCO已被西方“私有化”,秘书处服务于“战略击败俄罗斯”的政治议程,并放话“不会退出组织,以免让位给篡夺者”。 失去执行委员会席位意味着俄罗斯无法直接参与UNESCO核心议程,尤其在克里米亚及乌克兰文化遗产争端中更加被动。莫斯科只能通过预算贡献(仍为主要出资国之一)和双边渠道维持有限影响力。 对乌克兰阵营而言,此次选举是一场教科书式的外交大捷。三国齐聚执行委员会,将大幅提升在战时文化保护、记者安全、反信息战等议题上的话语权。 俄罗斯官方已将此次失败纳入“西方扭曲手臂、威胁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叙事,并加速向非洲、亚洲、拉美“全球南方”倾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任总干事埃尔-埃纳尼上任伊始即承诺“去政治化”并解决预算危机——美国特朗普政府2025年再次宣布退出UNESCO,进一步加剧财政困境。讽刺的是,在地缘政治撕裂最严重的时刻,UNESCO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战场。 莫斯科的常驻席位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