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公开报道,他点名美制“战斧”

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公开报道,他点名美制“战斧”,称一旦被用于打击俄本土,回应会是“毁灭性”的。这句话把局势一下拉紧,观望的人也坐直了身子。 先把器材摆清。“战斧”常见射程约1600公里,亚音速,依靠惯导与卫星修正。从乌克兰境内多点到莫斯科大致在600至800公里区间,关键目标都在覆盖范围内。 可真要用,还卡在发射平台。海上与潜射占主力,陆基版本目前在美军“台风”系统内自用,未见对外。乌克兰现有平台并不兼容,若额外配套车辆、指挥与维护,等于新建一套链条。 拦截层面也绕不开。俄方在莫斯科周边与要地布有S-400、S-300V4,低空点位搭配“铠甲”,空中有米格-31K巡航。对法英远程导弹的拦截,双方通报有出入,但一致点是:拦得住一部分,拦不住全部。 一旦越线,反击工具很多。Kh-101、伊斯坎德尔、“口径”等可以叠加波次,瞄准指挥节点、能源与交通枢纽,节奏会更密,范围会更深,援助通道承压。 把时间拨回到条约年代。1987年中导条约一度清空中程家族,2019年美方退出后,陆基巡航导弹试射重启,欧洲缓冲带被压缩,门槛被降低。 外界还有消息称俄方考虑在海外前沿布置打击力量,目前缺乏权威确认。若真出现,距离变化会直接改写各方的风控模型。 算算产能与消耗也是门槛。“战斧”正在向Block V升级,舰队优先;即便腾挪援外,产线、补库、训练都要排期。俄方称导弹年产能上升,但公开口径并不统一,持续强度仍要看工业节拍。 就算导弹到手,配套也得跟上。远程打击离不开目标指示、卫星侦察、数据链更新;俄军电子干扰与导航抑制已多次出现,会直接拉低命中。 欧洲多方表态趋向克制,对超远程武器保持谨慎,担心外溢风险,这些都有公开发言可查。节奏因此被放慢,阈值被抬高。 这番放话把红线说透:谁把射程推进到对方腹地,谁就要准备承受更重的回击与外溢后果。 想把风险压住,最现实的做法是把远程增量踩住刹车,把误判空间压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