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甚至连自

娶30多个老婆,生94个孩子,一家近200人住在有100间房屋的洋房中,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分不清楚,印度男子却说:我这是在做好事啊。 2021年7月,在印度米佐拉姆邦山村里,74岁的齐奥纳·查纳在四层洋房的卧室里合上眼。 这个被外人称作“王国”的家族,却没有因他的离去停摆。 故事要从齐奥纳的父亲说起。 上世纪中叶,米佐拉姆邦的巴克塔旺村,齐奥纳的父亲创立了查那教。 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小教派,有一条特殊教规,允许男性信徒娶多位妻子,前提是“有能力供养并公平对待”。 父亲去世后,20岁的齐奥纳顺理成章成为教主。 17岁那年,他与第一任妻子扎西安基成婚。 扎西安基是邻村姑娘,父亲早逝,母亲重病,齐奥纳不仅娶了她,还接她母亲同住。 扎西安基后来才明白,他要的不只是妻子,是帮更多像我这样的女子找归处。 齐奥纳的婚姻轨迹,比他的父亲更激进。 壮年时一年娶十个妻子,最年轻的才30多岁,比他儿子还小。 有人问他“不怕累吗”? 他笑着说:“我是教主,要让教派里的穷女人都有饭吃。” 在他看来,娶她们不是“纳妾”,是“给她们一个家”。 村里不少家庭穷得揭不开锅,嫁给他就能吃饱穿暖,还能生儿育女。 随着妻子和孩子的增多,齐奥纳不得不一次次扩建房子。 最终,一栋四层、100间房的洋房拔地而起,近200人住在里面,成了家族的“城堡”。 一楼是厨房、餐厅和学校,二楼是妻子们的宿舍,三楼是孩子们的卧室,四楼是齐奥纳的独居房。 每天清晨五点半,扎西安基的铜铃一响,整栋楼就醒了。 “今天谁去菜地?谁喂猪?谁给孩子补衣服?” 扎西安基站在走廊里,嗓门不大,却像根指挥棒。 30岁的二妻子负责挑水,45岁的五妻子揉面蒸馍,22岁的小妻子蹲在鸡舍捡蛋。 每个人的任务写在黑板上,雷打不动。 最年轻的林克米尼住在离齐奥纳最近的房间,每晚等他传唤。 年长的妻子则轮流去他房里,可没人觉得委屈:“他是教主,也是我们的天。” 家族的“后勤部”高效得惊人,后院种着菠菜、卷心菜,猪圈养着20头猪,鸡舍有50只下蛋鸡。 每天消耗100公斤大米、30只鸡、60公斤土豆,顿顿有肉有菜。 有一年米佐拉姆邦闹饥荒,外人排三天队买米,齐奥纳家照常开饭。 菜地里的菜够吃,猪圈的猪够宰,连木工坊都能刨出点边角料熬汤。 而孩子们的世界更单纯。 楼后有操场,教室在二楼,老师是家族里的“文化人”。 大儿子教数学,扎西安基教纺织,连齐奥纳都偶尔客串,讲查那教的教义。 外人看齐奥纳,总觉得“离谱”。 娶39个老婆,生94个孩子,近200人挤在一栋楼里,像本活的“人口普查册”。 可家族里的人不这么想。 “他是在做好事。” 扎西安基反复强调,那些被娶回家的妻子,大多是穷得嫁不出去的。 而家族扩张,既能让教派壮大,也能让穷人有口饭吃。 大儿子说:“爸爸常说,查那教不是教条,是给穷人的活路。” 齐奥纳自己也这么信。 他总说:“一件事分给二十个人做,谁都不累;一个姑娘嫁给我,能过上好日子。这不是两全其美?” 他甚至计划去美国,找更多愿意加入的姑娘,“只要有人信教,我就能给她们一个家。” 可外界对他们的争议从未停止。 有人说他“物化女性”,有人说他“封建余孽”。 可家族里的女人们不反驳:“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孩子有学上,这还不够?” 孩子们也不觉得特殊:“我家有100个房间,100个家人,就像个大家庭。” 2021年,齐奥纳因心血管疾病去世。 葬礼那天,整个村庄静得反常,可四层洋楼的炊烟没断,厨房的锅铲没停,孩子们的笑声还在操场回荡。 扎西安基成了新的“调度员”,小儿子开始学管账,林克米尼接过了照顾齐奥纳卧室的活。家 族的“宪法”没变,妻子分工、孩子上学、自给自足。 如今,家族人口涨到200多,又添了十几个新生儿。 齐奥纳的故事,或许没有标准答案。 但在他留下的100间房里,在妻子们的分工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所谓“做好事”,不过是给需要的人一个家。 所谓“家族”,不过是有人愿守,有人愿跟。 主要信源:(环球网——印度74岁男子娶39个妻子生94个儿女 还想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