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安尿毒症女子为了活下去,和患骨髓瘤男子签下结婚协议:“婚后,我会尽全力照顾你,但你死后,得把肾捐给我,”谁料,男子提出1个条件后,爽快答应了。 十年前,24岁的王宵刚毕业,就被查出尿毒症晚期。医生说唯一的希望是换肾,但合适的肾源遥遥无期,她只能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曾经爱说爱笑的姑娘,辞职回了老家,生活只剩医院和家两点一线。 比身体疼痛更难熬的,是看不到头的等待,她甚至不敢想自己能不能活过明年。 同一座城市的于建平,正被骨髓瘤折磨着。 这位曾经的业务经理,为了治病卖了房、欠了债,第一次骨髓移植还失败了。母亲早逝,只剩年迈的父亲四处筹钱,可他自己已经没了斗志,一度拒绝治疗。 两个绝望的人,原本不会有交集,却因为一个病友群联系到了一起。走投无路的王宵,在群里发了条近乎疯狂的消息,想找一位愿意死后捐肾的男病友结婚。她知道这想法离经叛道,可对活下去的渴望,让她不得不孤注一掷。 看到消息的于建平,心里泛起了波澜。他早已不对自己的生命抱希望,唯一牵挂的是老父亲。 他想,既然自己早晚要走,不如救这个姑娘一命,还能找个人替自己尽孝。两人交换了病历和身份信息,确认彼此情况后,聊得越来越投机。 王宵的乐观感染了于建平,而于建平的牵挂也让王宵心生愧疚。当王宵小心翼翼提起婚约时,于建平只提了一个条件:不用照顾我,只求我死后你能照顾好我父亲。 这个要求让王宵松了口气,她当即答应下来,两人就这样约定好各取所需。 2013年7月16日,他们带着厚厚的病历本去民政局领证。工作人员起初以为是拍节目,看到一叠检查报告才明白,这是两个病友的生死约定。 他们签了协议:不同居、不公开、财产独立,他死后捐肾,她负责养老。婚后的日子,比协议里多了些温度。他们没住在一起,却会频繁联系。 王宵会追着问于建平的复查结果,于建平也会提醒她透析后别着凉。身体好点的时候,他们会去公园晒太阳、听音乐,在病痛之外找些生活的甜。 命运并没因为他们的勇气就手下留情。王宵某天突然病情加重,进了重症监护室。于建平赶去医院的路上,手一直发抖,在病房外守了三天三夜,直到她脱离危险。 可还没等缓过劲,于建平就因为长期停药病情恶化住院了。他是想快点结束生命,好兑现捐肾的承诺,这个决定没跟任何人说。 王宵得知后彻底崩溃,她反过来守在病床前照顾他,一遍遍劝他重新治疗。就在两人再次陷入绝境时,好消息传来: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匹配的捐献者。 可巨额的手术费,让他们刚燃起的希望又灭了。王宵突然想起自己大学学过手工艺。她开始熬夜做永生花,在街头摆摊,把两人的故事写在卡片上绑在花束上。 这份坚持打动了很多人,路人帮忙宣传,店主主动订货,媒体也报道了他们的故事。 捐款和订单像雪片般飞来,两人一边治疗一边打包发货,常常忙到深夜。终于,于建平顺利完成了二次移植手术,恢复效果连医生都说是奇迹。 更意外的是,王宵的肾功能竟然稳定下来,暂时不用换肾了。在医院里,两个经历了生死的人抱头痛哭,好久没有那样释怀地笑过。 后来,他们办了一场真正的婚礼,没有协议约束,只因为想一起生活。他们租了个小铺面卖永生花,把曾经救命的手艺变成了生活的依靠。几年后,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家里终于有了欢声笑语。 如今他们仍要定期复查,但早已学会和疾病和平共处,花店墙上挂满了顾客的感谢信。 如果是你,在绝望的时刻,会愿意相信这样一场特殊的婚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