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媒体转载的现场视频与文字内容显示,她在哈佛的一次活动上提到比亚迪和华为,用了较高评价,强调比亚迪的整车表现和华为在芯片上的推进。这类话落在她口中,信息量不小,也说明全球产业这盘棋的风向在变。 从车说起更直观。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约302万台,系列车型覆盖轿车、SUV、客车,出口航线持续增加,欧洲多城已经能看到海豹、海豚等车型上路。对照过去几年海外市场的设限和额外审查,能在多个地区落地交付,本身就是实力的外部验证。核心点很清楚:规模化带来成本和质量的同步进步,产品力是打开门的钥匙。 芯片这块更关键。华为在2023年推出Mate 60系列,搭载自研芯片,手机实测通信与整机体验大幅改善,卫星通话等功能也亮相。外界曾判断高端芯片短期难以回归,但国产路线在设备、材料、制造环节找到了可行路径。对比几年间的外部限制和断供,能把整机重新推向市场,说明关键环节已经能自己扛住。这点关系到长线竞争的底气。 再看通信和车电的融合。国内5G网络覆盖持续扩大,车端、路侧、云端协同测试加速,车规级电子、电驱、热管理这些模块已经形成完整配套。国外对中国电车设置新的门槛,但同时也在导入更多本地化要求。对比之下,谁能把研发、制造、供应、服务拉成一条线,谁就能把周期压短、把问题闭环。主旨不变:体系能力决定长期胜负。 制造端的细节不能忽视。造芯片的关键设备与软件、封装工艺、材料纯度,这些过去被认为卡脖子的点,国内工厂一项项补齐,虽然与顶级水平仍有差距,但可用性在提升。海外同行也在加码本地生产以缩短链条。两边都在下棋,但中国这边的选择更强调多点并进,不把命门押在一个零件上。 再把镜头拉回到车。大船一批批把整车运往海外,售后网点跟着铺开,充电设施合作同步推进。欧洲道路标准、碰撞测试、环保评估一项项过关,国内车企适配速度快,车型迭代频繁。对比一些品牌的单一车型打法,国内多平台并行更能覆盖用户需求。说到底,产品落地的节奏决定了口碑的扩散速度。 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外媒评论提到,一些在岗位上的人说话更强硬,离开岗位后,评价更贴近实际体验。雷蒙多这段话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当真实用户体验和市场数字摆在桌面上,技术和产品就会成为讨论的主线,而不是标签。 技术的延展值得继续拆解。动力电池国内在能量密度、安全、循环寿命上稳定提升,磷酸铁锂和高镍并行发展,整车热管理更成熟。通信端的多天线、多频段优化,让终端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连接。这些都是硬指标,也都是决定用户选择的直接因素。 再看国内的工程组织能力。一年多次大版本更新、跨部门协同、供应商同步改造,这些流程在很多工厂已经形成惯例。国外更强调稳定,但在快变赛道上,快与稳的平衡很考验基本功。中国厂商用更密的节奏把问题拆小、把风险分散,这是真正的执行力。 长期竞争不会靠一句话定输赢,但趋势能看得见。当一线官员在公共场合对中国企业给出正面评价,说明对手也在重新评估盘面。掰手腕的地方很多,但真正让人服气的,还是产品和技术这两块硬骨头。 对国内读者来说,这条消息不是用来自我陶醉的,而是提醒我们继续把质量、可靠性、服务做扎实,把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一个个稳住。对外部声音,无需情绪化,数据与体验会不断更新答案。 结尾就留一句话:把产品做好,把链条筑实,让认可变成常态。这样的话,任何场合的评价,都会回到同一个基准——谁的东西更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