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实话,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

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实话,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是西化教育,很有可能倒向西方,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核武器的技术了!   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是不是该对巴基斯坦多留个心眼?甚至有说法认为巴基斯坦比越南还危险,理由是不少人接受西化教育可能倒向西方,再加上手里握有核技术,这两点着实让人心里打鼓。   上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外部封锁时,巴基斯坦率先站出来促成中美“乒乓外交”的前奏;联合国里,但凡涉及台湾、西藏等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巴方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投下反对票,比不少盟友都坚定。   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把国内所有能用的帐篷都空运过来,连机组人员的座位都腾出来装物资;中国疫情初期,巴方又紧急捐赠了20万只口罩,这份“倾囊相助”的情谊,不是短期利益能比的。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更是实打实砸在民生和发展上,中巴经济走廊从2013年启动至今,累计投入超250亿美元,不是简单的“给钱”,而是帮巴方搭建起完整的发展框架:瓜达尔港从一个小渔村,变成能停靠10万吨级货轮的深水港,让巴方不用再依赖外国港口,每年节省近15亿美元的航运成本。   卡洛特水电站建成后,每年能提供32亿千瓦时的电力,直接缓解了巴国内40%的电力短缺,拉合尔、伊斯兰堡等大城市的停电时间从每天8小时降到2小时。还有喀喇昆仑公路的改扩建,把巴北部山区的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沿线的水果、矿产终于能快速运到沿海出口。   这些项目不是“面子工程”,直接让巴方GDP年均增长提升了1.5个百分点,创造了超20万个就业岗位。   可合作的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中巴经济走廊的麻烦从来没断过,俾路支省的极端势力把走廊项目当成袭击目标,2023年就发生了7起针对中企施工队的袭击,造成3名中国工程师受伤,施工被迫暂停了半个月。   为了保障安全,巴方不得不派出陆军特种部队24小时护卫,每个项目工地都围上3米高的防爆墙,安保成本每年就得追加1.2亿美元,更头疼的是土地纠纷,部分项目涉及的土地征用,因为当地部落的反对,工期一拖就是半年,这些隐患像附在走廊上的“绊脚石”,既考验双方的协调能力,也增加了合作的不确定性。   帮巴基斯坦的从来不只有中国,美国在这事儿上的布局早了几十年,2002到2016财年,美国给巴方的经济援助就达110亿美元,主要用于修建公路、医院和学校;安全援助近80亿,全是实打实的武器装备和反恐培训;五角大楼还额外提供了约146亿的“军事援助”,美其名曰“补偿巴方反恐的损失”。   即便特朗普时期因为“巴方反恐不力”把援助砍到低谷,拜登政府又慢慢往上加——2022年巴方遭遇特大洪灾时,美国一下承诺了超2亿美元的救援款;2024财年,美国国务院又向国会申请了1.73亿美元援助,其中60%指定用于“加强巴方安全能力”。   美国的投入没白费,在巴基斯坦内部埋下了亲美的种子,不少军方高层都有美国留学或培训的经历,比如前陆军参谋长巴杰瓦,曾在美国国防大学进修,和美军将领私交甚密;一些政客更是把“亲美”当成政治资本,在竞选时公然喊出“要加强美巴军事合作”。   更关键的是精英阶层——巴方政府部门、媒体、高校的核心岗位,大多被欧美留学归来的人占据,他们在哈佛、牛津接受教育,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深受西方影响,讨论国际议题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偏向西方立场,这些人握着舆论和决策的“方向盘”,一旦外部诱惑足够大,很可能影响巴方的战略选择。   但要说巴基斯坦会彻底倒向西方,也太小看了民间的“铁杆情谊”,在巴基斯坦街头,随处能看到印着“中巴友谊万岁”的广告牌,小卖部老板会主动给中国游客打折,出租车司机提起中国援助的水电站,能滔滔不绝讲半天。   民间组织每年都会举办“中巴友好周”,年轻人穿着印有中文的T恤,跟着中国志愿者学包饺子、写汉字;孔子学院在巴方有12所,报名学中文的学生年年爆满,不少人说“学中文能进中企工作,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一边是精英层的西化倾向,一边是民间的“铁哥们儿”情谊;一边是中国真金白银的发展投入,一边是美国带着附加条件的战略渗透;再加上核技术这张“敏感牌”,让中巴关系多了一层复杂的现实考量,留个心眼不是“不信任”,是看清了国际博弈的残酷——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大国角力的棋盘上,任何一丝摇摆都可能牵动地区安全。   可话说回来,几十年的情谊也不是白给的,中国帮巴方建起来的产业、改善的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纽带”,美国再怎么渗透,也没法替代这些扎根在老百姓生活里的好处。   你说,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中国该怎么平衡“信任”和“防备”?亲美势力真能撬动巴方的战略选择吗?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