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致敬林兰英! 她把“芯片希望”藏在药盒里带回祖国 1957年美国旧金山海关,

致敬林兰英! 她把“芯片希望”藏在药盒里带回祖国 1957年美国旧金山海关,中国女科学家林兰英的6800美元旅行支票被没收了。 但谁都没料到,她把更金贵的“宝贝”藏在了药盒里——500克锗单晶、100克硅单晶,外面还仔细盖着肺病药剂。 要知道,那时候这些半导体关键材料只有美国能批量生产,黑市都能卖到20多万美元,就这么被她“悄咪咪”地带在身上。 时间往回倒,1955年林兰英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进了索菲尼亚公司当高级工程师,年薪差不多1万美元,还攻破了硅单晶拉制的难题。 美国那边想用涨工资、给研究经费留她,可她铁了心要回国,只说“得回去照顾家人”。 回到国内,实验室和设备都刚起步。她带着团队把废旧电阻炉改成简易生产装置,拿反复提纯的国产石墨代替高价的高纯坩埚,一点点把生产条件补起来。 没有精准的测温仪器,她就靠多年的经验,看晶体光泽变化来控制温度,硬把流程磨得越来越稳——先把材料搞出来,再去研究器件。 1960年,国内第一根高纯度硅单晶成功做出来了,第一条硅单晶生产线也建起来了,技术封锁的口子被撬开了。 到1965年行业调研时,咱们国家硅单晶的纯度已经赶上美国同期水平,高频晶体管后来还装进了“东方红一号”的通信系统。 她搞的长寿命硅单晶,让卫星硅光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了,“东方红一号”能更稳地在太空运行,从材料到应用的整个链条都通了。 后来经中国银行交涉,美国把当年没收的6800美元退回来了;那时候林兰英已经带着团队攻克了十多项关键材料工艺,人才梯队也建起来了。 1991年美国又来邀请她,她就简单一句话谢绝了,一心扑在国内——带徒弟、补行业短板、立技术标准。 从旧金山安检处的药盒,到国内运转的单晶炉,林兰英的故事太有力量了:关键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路才能走得又稳又远。 正是一代又一代像她这样的科学家,把“为国家攻坚”刻进了骨子里,咱们现在在科技领域才有底气。向这些前辈致敬! 林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