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官员近日发表言论称,如果中国断供稀土,荷兰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护自身利益。言外之意,中国不敢断供稀土。 这种带着几分傲慢的表态,让人不禁想起夜莺在暴风雨前的高歌。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哪一样离得开它?中国的稀土储量占据全球近四成,供应量更是在国际市场举足轻重。荷兰作为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故乡,自然对稀土敏感,但将依赖关系误解为筹码,恐怕是一厢情愿。 回想2010年,日本也曾因稀土进口问题陷入焦虑。当时中国调整出口政策,全球产业链瞬间震动。东京匆忙寻求替代来源,结果呢?十几年过去,稀土多元化供应依然步履蹒跚。技术可以追赶,资源却难以复制。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亚、美国拼命开采稀土,但提炼技术始终绕不开中国的成熟体系。 荷兰官员的“一切必要手段”听起来气势十足,细想却像纸老虎。欧盟去年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目标是将稀土进口依赖度从90%降到70%。愿望美好,现实骨感。新建一座稀土矿需要十年,培养一批熟练技工更要漫长时间。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链优势,岂是几句口号能撼动? 有人说中国不敢断供,怕伤及自身贸易。这话只对了一半。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国若真切断稀土,短期确实会阵痛,但西方高科技企业可能先倒下。阿斯麦的光刻机需要稀土永磁体,特斯拉的电机离不开钕铁硼——这些都不是随便找家超市能补货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荷兰这番话背后藏着怎样的心态?或许是习惯了技术霸权,误以为所有领域都能居高临下。却忘了资源分配本是自然禀赋,合作才能双赢。中国始终倡导开放共赢,去年仍向欧洲稳定供应稀土,这份诚意某些人视而不见,反倒把包容当软弱。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稀土出口量达4.8万吨,其中欧洲占比约三成。倘若真如荷兰所言采取“必要手段”,最先慌乱的会是北欧的电动车工厂、南欧的医疗设备商。国际关系不是扑克牌游戏,亮出底牌前得先掂量自己的筹码。 我们见证过太多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教训。当初澳大利亚盲目跟风打压华为,结果丢失大片中国市场。荷兰若重蹈覆辙,恐怕伤得更深。毕竟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它是未来科技的血液,更是国家发展的命脉。 中国的稀土政策始终秉持负责任态度,既保障全球需求,也注重可持续开发。某些国家与其揣测“中国不敢”,不如多思考如何共建稳定的供应链。傲慢与偏见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平等对话才能照亮前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