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间:爱国名臣于谦

夏小晋 2023-12-16 10:35:58

人们形容为官清廉,常用“两袖清风”一词。“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诗。

于谦像

于谦(1398年-1457年),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和诗人。于谦自幼聪明,喜爱读书,应对机敏,出语不凡。小时候,母亲将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他去上学时,遇见了个和尚。和尚开玩笑说:“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听了很生气,马上对答:“狗嘴何曾出象牙!”和尚觉得句子对得十分工整,非常惊讶。

过了些日子,那和尚又从学堂门前经过,见于谦的头发被梳成三角髻,于是又开玩笑:“三角如鼓架。”于谦毫不思索地对答:“一秃似擂槌。”和尚听了大笑不止。他后来对人说:“这孩子很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

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于谦相貌英伟,声音宏亮,每次上奏对答时,言谈博雅流畅,宣宗为之倾听。汉王朱高煦谋反时,于谦跟随宣宗亲征,朱高煦出城投降,于谦授命列数罪状,言辞正气威严,汉王伏地发抖,称罪该万死。

于谦不仅口才好,还淳朴忠厚,性格刚强,忘身忧国,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很受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于谦意思办理。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四面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号令严明,化解了危机。

于谦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的时侯,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后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当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两袖清风(图片来源网络)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麻菇、线香这些地方上的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1449年,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仓促带军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遭瓦剌军队围攻。明朝军队大败,英宗皇帝被俘。朝中无主、太子年幼,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被大臣拥立为国君,为明景帝。彼时瓦剌军队乘胜前进,北京受到严重威胁。

危急时刻,于谦奉命担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当时,有些大臣主张放弃北京,迁都南逃。于谦坚决反对。他响亮地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坚持打击侵略者。他勇敢地率领京城的军民奋勇战斗,终于击退瓦剌的军队,保住北京,使明朝转危为安。

瓦剌退兵后,于谦奉命监修京城,看到生产大量石灰,心有所感,诵出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经过千万次地锤击,矿石才走出深山,纵使烈火煅烧,也如同平时一般。虽然变成了粉末,依然毫不所惧,为的是要把清白长留人间。小诗明吟石灰,暗喻作者,写出了清白坚贞、矢志不移的坦荡胸怀。

除《石灰吟》之外,于谦还作过一首《咏煤炭》七律诗: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的地层,获得的乌金是煤炭。蕴藏无尽的热力,心藏的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的炬火,浩浩的犹如是春风。熊熊洪炉的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钟鼎彝器的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此诗同样托物明志,表现作者为国为民奉献的抱负。

1451年,明英宗被瓦剌释放回京。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天子之位。明英宗复辟后,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

行刑之日,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于谦被杀后,按例被抄家,查抄官员发现,于谦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不久英宗就感到后悔,宪宗时给于谦正式平反。

旌功祠(图片来源网络)

于谦死后,葬于杭州三台山麓。1489年,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 “旌功祠”。于谦和民族英雄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