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以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诗篇言志

夏小晋 2023-12-25 19:13:15

林则徐(图片来源网络)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字元抚、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等。林父是私塾老师,非常重视教育,林则徐少小读书勤奋,十四岁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人,同年迎娶郑淑卿为妻,终其一生情深不渝。

林则徐先后在京都和地方任职,深得道光皇帝赏识。1823年,出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在短短四个月内,就把当地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林则徐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法国等国商人在广州大量贩卖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白银大量外流。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18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惩处受贿的官员。还明察暗访,查出了走私鸦片的外国商人,勒令他们交出鸦片,听候处理。林则徐将缴获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共销毁鸦片200多万斤,得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

林则徐销烟(图片来源网络)

英国政府借机发动鸦片战争,英军首先进犯广州,被广州军民击退,只好转向福建、浙江。清军武备废弛、敌情不明、指挥紊乱,屡战屡败。1842年,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廷里的投降派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道光皇帝也指责林则徐处理不当,将他撤销官职,充军新疆。

一个禁烟的功臣,却受到如此冤屈,一般人都难以接受。胸怀磊落的林则徐却毫不后悔,坦然面对。林则徐称自己“先政后文”,然而,他不只是杰出的政治人物,而且才气横溢,文笔敏锐,博览经史,其诗作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了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钱绍武书)

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身疲力竭。如果再继续下去,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但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怎么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贬谪到边疆做一个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也是皇帝君恩宽大。临分别了,与老妻说说历史上的故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从事改革受到国人诽谤,子产不以为意,曾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由此化出,不仅自然巧妙,翻陈出新,而且成为全诗思想精华所在,它表现了作者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激励着后来无数仁人志士。

这首诗末二句作者还有自注,大意是:宋朝的真宗皇帝听说隐者杨朴诗写得好,召见时问他:“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杨朴答道:“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杨朴还山。后来苏东坡被皇帝下令逮捕入狱,妻子送出门时哭泣。苏东坡说:“你就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吗?”苏妻不禁失笑,苏东坡于是出门上路。诗人借此典故,用戏语来宽慰家人。

在去新疆经过凉州时,安定县主簿陈培德(字子茂),热情招待并赚诗林则徐,林则徐和诗两首《次韵答陈子茂德培》,其中一首为:

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愤懑不平和立志消灭外国侵略者的强烈愿望。虽受诬被贬,澄清天下的壮志却始终不衰;身在西北,东南海疆的战局依然萦绕于怀,表现了作者坚贞的爱国精神。

林则徐的贬谪塞外之行是不幸的,但新疆广漠的风土人情和瑰丽的风光,也给了诗人新的感受和抚慰。其《塞外杂咏》一首云: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

林则徐将天山于诗中拟人化,想象与山灵对话,感叹于彼此的“白发”都难以消溶。但一个“笑”字,却在苍凉的气氛中输入了欢愉气息,使人于苦涩中得到诙谐的熨贴。

1845年,林则徐结束遗戍生涯回京,出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几年后因多病退休。退休后想和在北京任京官的长子同住,却因买不起京中住宅,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旧屋中。关于子孙财产,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850年,林则徐奉旨再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11月病逝于潮州途中,享年六十六岁。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