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激光雷达是不是智商税?对比问界M7和理想L8的AEB表现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激光雷达逐渐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但不少消费者质疑:激光雷达究竟是安全升级的关键,还是厂商

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激光雷达逐渐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但不少消费者质疑:激光雷达究竟是安全升级的关键,还是厂商营销的“智商税”?本文通过对比问界M7(智驾版搭载激光雷达)与理想L8(部分版本未配备激光雷达)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实测表现,以事实数据展开分析。

激光雷达的作用与争议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感知周围环境,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图,理论上能提升车辆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尤其在暗光、逆光等复杂场景中。然而,其成本高昂(约数千至数万元),且依赖算法优化。若算法未能充分发挥硬件性能,激光雷达可能沦为“摆设”,这正是“智商税”争议的源头。

AEB测试数据对比

根据多家汽车媒体及第三方机构的公开测试结果(如中保研、懂车帝等),两车在AEB场景中表现差异明显:

1. 日间标准路况

· 问界M7(激光雷达版):在车辆、行人横穿测试中,最高刹停时速可达80公里,稳定识别静止车辆。

· 理想L8(无激光雷达版):刹停时速约为60公里,对静止车辆的识别偶有延迟。

结论:日间场景下,激光雷达优势不显著,双方均依赖视觉与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方案。

2. 夜间及低光照环境

· 问界M7:在逆光、夜间行人鬼探头测试中,成功刹停时速为70公里,激光雷达补充了视觉传感器在暗光下的感知短板。

· 理想L8:同等条件下刹停时速降至45公里,系统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反应时间延长。

结论:激光雷达在低光环境下提升感知冗余,直接体现为安全边界扩大。

3. 复杂障碍物识别

· 针对两轮车、不规则物体(如倒地树木),问界M7凭借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提前0.5-1秒触发制动;理想L8则更多依赖前置摄像头,在物体部分遮挡时易出现漏判。

激光雷达是否是“智商税”?

从数据看,激光雷达的价值需分场景讨论:

· 优势场景:夜间、逆光、不规则障碍物等视觉传感器易失效的环境,激光雷达通过主动探测弥补了被动视觉的局限性。

· 局限性:算法未优化时,可能因点云数据冗余导致误判(如对井盖、飞鸟的过度反应)。此外,城市日常通勤中,其边际效益可能低于预期。

行业视角:硬件与算法的协同

理想L8虽未配备激光雷达,但其2023年OTA升级后,通过融合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算法,AEB性能较初期版本提升20%。这说明,硬件只是基础,算法的优化同样关键。反观问界M7,激光雷达的加入为其提供了更丰富的原始数据,但华为ADS 2.0系统的决策能力才是最终安全性的保证。

激光雷达并非“智商税”,而是特定场景下的安全增强手段。对于常行驶于复杂路况的用户,其感知冗余能显著降低事故风险;若多数时间处于标准城市道路,现有视觉方案或许已足够。选车时,消费者需结合自身需求,理性看待硬件配置,同时关注厂商的算法迭代能力——毕竟,再先进的硬件,也需智慧的“大脑”支配。

技术终将服务于人,而非成为攀比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