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连队里的“八大员”,个个都是顶呱呱的人才,忆往昔别样感慨

老刘的回忆录 2024-04-30 20:44:47

老刘刚下连队的时候,总是听到老兵们嘴里说着“八大员”。当时我还是新兵蛋子,还以为这“八大员”是领导干部,后来才得知这是战友们略带戏谑的称呼。

当年在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元帅为了体现官兵平等的观念,将后勤人员的称呼进行了整编。第一版的“八大员”应运而生,分别是:炊事员、饲养员、运输员、警卫员、司号员、公务员、卫生员、理发员。

随着军队体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八大员”的称谓也在不断更替。等到老刘1977年下连队时,当时的“八大员”基本已经定型。分别是:司号员、通信员、卫生员、理发员、给养员、军械员兼文书、饲养员、炊事员。

这里面有些是专职的,也有些是兼职的。比如炊事员,这就是专职的,毕竟负责全连战士的肚子,事关重大不敢马虎。虽然七八十年代部队的后勤供给已经不再紧张,但种类和花样还是有限。

所以炊事员必须当“巧妇”,如何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可口的美食,这很考验技术。做得好了,全连夸赞,走哪里都被人尊重,人缘极好;做不好了,大家心里骂娘,抱怨满腹,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汽车连的炊事员更为辛苦,每次连队外出跑任务,炊事班都得派人跟大部队随行。随身带着盆盆罐罐,锅碗瓢盆,路边生火做饭,条件艰苦还得让大家吃好,很费心思。

饲养员的主要战场是菜园子、鸡窝、猪圈,听起来不好听,但却是连队最容易立功受赏的岗位。只要喂得猪肥、出栏快,母鸡下蛋多,伙食中油水大,就会得到全连战士的认可。

军械员兼文书是连里的公认的“小秀才”,对各方面素质要求极高。不单单是枪支弹药保管员,而且主管连队的文秘、宣传工作,同时享受班长待遇。在八零年之前,部队还可以直接从战士中提干时,文书提干的机会很大。

通信员是连领导身边的近卫,平时充当生活起居的勤务兵角色,遇到突发情况,摇身一变就会变成警卫员。我们汽车连出任务时,通信员也是必须随车走,随时向领导汇报情况。

我们连队的通信兵又叫电话兵,学名是有线通信兵,负责架设和接通线路。个个身轻如燕、身手敏捷,爬杆子爬得飞快。最令人佩服的就是3mm的铁丝,徒手就能拗断。如何通信的具体原理,咱不懂,有懂的战友麻烦科普一下。

卫生员一般是由团里的卫生队派遣,归连领导和团卫生队双重领导。主要负责抢救、治疗以及卫生防疫工作。这个岗位很重要,特别是在作战部队。

不过在我们汽车连,好多卫生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入伍前只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入伍后到团卫生队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就下连队了。我记忆中的连卫生员小葛,出生医学世家,本打算考军医大学。可惜在最后一次出任务时,给藏族同胞出诊,返程时不慎滚落悬崖壮烈牺牲,至今想起来都意难平。

给养员听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是一个位卑权重的岗位。给养员的叫法很多,“上士”“上司”“膻司”等,是连队后勤保障工作的小管家。

给养员在当时很让人羡慕,因为他们可以每天出门采购食材,许多战友也都拜托他们帮忙捎带东西。但给养员也不好当,不但经验要丰富,而且还得会算账。那时候的伙食标准很低,一个人一天只有2毛钱,全连百来号人也就20块钱的预算。要想让大家吃饱吃好,压力也是非常大。

剩下的“两大员”一般都属于兼职了,因为我们不是作战部队,所以连队也不设司号员。但部队里起床、早操、训练、休息都得要听号声。在没有电唱机喇叭的时候,是一位四川的战友兼职司号员。据他自己说,从小就跟村里人学吹唢呐。我们也偷偷尝试过,但根本吹不响,即使勉强吹响,也吹不出调子。

后来有了电唱机,就不用司号兵吹号了,改为使用电唱机通过喇叭播放。1985年后,全军精简了司号兵编制,此后军号声在部队越来越难以听见。2018年10月1日起,全军又恢复了作息号制度,司号兵再现,终于又能听到那高亢嘹亮,振奋心弦的号声了。

最后一个就是理发员,这个纯属义务劳动。连队里面有些老兵通过自学,学会了理发,就利用业余时间帮连队战友剪头发。当时连队的理发工具也十分简陋,通常就只有一个手动推子,一把剪刀,一个刷子,一块围兜。

总之,“八大员”虽然是幽默叫法,但一个连队百多号人,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也深受战友们的爱戴和尊重。

虽然有流传“当兵就当八大员,舒适日子惹人怜”的顺口溜,貌似在说这些战友训练强度低,也不用冒什么危险,但实则这份工作并不轻松。

首先就是要有奉献精神,特别像兼职的八大员,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得利用空余时间义务劳动,这本身就需要高尚的情操。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卫生员、通信员不必多说,哪怕是做炊事员、饲养员、给养员,哪个不是在同领域内的顶呱呱人才。

一位姓吴的云南籍战友,当兵三年一直在炊事班,干到了炊事班班长。因为家里出事,不得不退伍回乡。凭借在炊事班锻炼出来的厨艺和管理水平,进了老家一家国营农场的食堂,从食堂颠大勺干起,一直升任至食堂主任,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我的表叔景文学,1969年入伍到1982年退伍,一直干炊事班,练就了一身本事。退伍后在新疆马兰招待所当大厨,到后来的总厨,不但把全家人都安置在了乌鲁木齐,带的徒子徒孙无数。如今吃喝不愁,每年都还有徒弟孝敬,晚年生活过得惬意无比。

远亲徐建华,1986年入伍某炮兵部队,因为执着于当饲养员养猪,老家初恋女友分手。退伍后,在家乡醉心于养猪事业,最后也干出了一份不错的事业。

如今离开部队快四十年了,许多人和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部队中卧虎藏龙很多,“八大员”更是其中佼佼者。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未能提干,走上仕途。但只要不忘部队的教诲,坚持军人本色,大抵都能过上不错的日子,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0 阅读:12

老刘的回忆录

简介:40年货车司机生涯,跑遍大江南北,见识各地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