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有良种自生金

金色甘州 2021-05-07 16:19:11

地有良种自生金

——记甘肃省玉源种业有限公司玉米育种专家李文明

本报记者付聪林

他是一位从农村走出又走向农村的玉米育种专家,童年农村的艰辛经历,坚定了他投身农业服务农民的信心和决心,他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培育推广了玉源和玉研等两个系列玉米新品种18个,为西北地区乃至地全国玉米产业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育成的品种在西北6个省区市推广种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带动农民增收,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他就是甘肃省玉源种业有限公司玉米育种专家李文明。

李文明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乌江镇安镇村,那几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童年的贫困生活在他记忆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记忆中,他没放开胃口吃过一顿饱饭。父母一天到晚就在为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奔波。贫困是高悬在心目的一把利剑。改变命运的念头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跳出农门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所以他上学时格外用功,1981年7月,他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张掖农校,逆袭成功,迈出了他走出农门的第一步。入校后,他报考的专业是植保专业。泥人改不了土性,农人离不开土地。因为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他最终没有跳出农门。三年后的84年7月,他又回到了家乡乌江,被分配到张掖市第二农业中学任教。88年9月调入乌江乡政府农技站做农技员,1989年9月又调入张掖市玉米原种场,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科技育种人。就因为自己学的是种子专业,关系农户的收成,关系万家温饱。农业种子繁育是个"苦差",下地观察研究成了家常便饭。多年来,走遍了张掖市以及河西走廊等适合种玉米的1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用心研究当地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特征以及适应种植的品种,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耕作经验和技术,自己常常亲自动手实践,直到对每一个种子的特点了如指掌。

作为一个专业的科技人员,在良种推广、项目攻关、品种选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专门从事国家玉米区域实验。2002年,他与人联系成立了玉源公司,他担任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在原种厂开始代繁玉米品种,规模最大时繁育玉米面积达6万多亩。在实践中,他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期间,他参加自学考试,于2013年6月拿得了甘肃农业大学的毕业证书。他本人主要从事科研育种及品种试验工作,并承担了省里的试验任务,边引种边试验。由于他工作出色,2001年和2006年,他先后两次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授予“九五”和十五期间“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4月,他承担的科研项目《玉米顶腐病研究及防治技术大面积应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1月被河西学院聘任为客座教授。2021年,他培育出自己的当家玉米品种培育玉源一号,繁育面积达40O亩。2012年,张掖市玉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甘肃玉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公司规模发展的新征程。

一粒种子可以强大一个民族,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方百姓,他儿时的种子梦支撑着他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科研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从头再来;成功了,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2015年培育的“玉源7879”是抗旱耐瘠性强的高淀粉玉米品种,特别适合河东干旱、瘠薄的雨养地种植,最高亩产可达2400斤/亩,也适合做粮饲兼用品种推广;

2019年培育的“玉源3179”是耐密偏早熟品种,每亩密度可达5500~6000株,适合机械收获,在海拔1800米的地区能正常成熟。

2019年培育的“玉研1807”是新培育的偏晚熟的品种,适合做粮饲和青贮,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都较高,目前在甘肃、陕西、宁夏、内蒙表现都很好,是继玉源7879之后的又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品种。

每一个品种,他都认真做好实验示范、田间观察记载、材料收集汇总,为新品种鉴定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多年来,李文明积极参与或主持选育多个独具特色的玉米新品种,其中玉源7879“玉研505”“玉源3179”“玉源1807多个农作物新品都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新品种保护,颁发了植物新品种产权证书。已在西北五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壮大畜牧产业之主要饲料玉米的主导品种。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都挡不住李文明对玉米品种繁育的执着坚守和满腔热情。缘于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在繁育玉米种子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成了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育种专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