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6日(周四),乌克兰军方及军事专家向《每日电讯报》提供的多起案例与战场数据显示,莫斯科为弥补兵力缺口,采取“不计人命成本”的人海战术,包括将精神残疾者、囚犯及身患疾病的弱势群体派往乌克兰前线作战,即便造成大规模伤亡仍持续推进。


每日电讯报获取的一段战地视频显示:泥泞战壕中,一名俄军士兵衣衫褴褛地蜷缩着,肋骨因极度消瘦清晰凸起,身上军装已被剥去,唯有脖颈上的身份牌残留着他的军人印记。他意识模糊、胡言乱语,完全丧失行动与沟通能力。
乌克兰国防军消息人士证实,该男子是被强征前线的精神残疾者之一。
乌克兰安全与合作中心(USCC)执行董事、军事政治专家德米特罗·日马伊洛向媒体强调:“这类案例绝非偶然,已形成系统性问题。俄军因战场伤亡惨重,彻底放宽征兵健康标准,残疾者与病患成为补充兵力的选择。”

乌克兰军方披露了多起典型案例,还原弱势群体被强征入伍的情况。
谢苗·卡尔马诺夫:27岁的他自幼无法读写,被诊断为“智力障碍伴随严重行为障碍”,却被监狱医疗委员会评定为“A类适役人员”。从未学过开车的他,以“司机”身份被派往前线,今年秋天因头部中弹身亡。

阿列克谢·瓦赫鲁舍夫:22岁的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接受精神科治疗并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体检报告明确其不适宜服役,却在当地施压下签署军事合同。当他尝试逃离部队时,直接被派往一线作战,目前下落不明。

阿尔乔姆·拉达耶夫:22岁的终身残疾者,被第四独立摩托化步枪旅派往前线,几天后,他失踪于战场。他的母亲加琳娜后来在一张网络照片中认出儿子,发现他与其他拒绝作战的士兵被绑在树上受罚,多次申诉后仍未获得儿子的任何消息。

沃尔科夫·奥列格·弗拉基米罗维奇:23岁的精神疾病患者,因偷窃葡萄酒被抓后被迫签兵役合同。抵达乌克兰战场首日因恐慌躲进变电箱被俘,至今下落成谜。

社交媒体上的更多视频显示,多名被俘俄军士兵存在沟通障碍或认知混乱,乌克兰官员称这证实了俄方“靠不合格兵力撑场面”的困境。
日马伊洛透露:“被强征者既包括残疾囚犯,也有受胁迫的患病平民,他们往往在压力下签署兵役合同,沦为战场炮灰。”
战场伤亡情况俄军的“不计代价”战术造成的伤亡情况也是巨大的,在恰索夫亚尔作战的俄军士兵鲁斯兰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分享了部队惨状。

他在视频中说:“新征召的士兵缺乏基本军事训练,刚到前线就战死,我们原有的70人部队只剩6人。开车只能从尸体上碾过,根本分不清是谁,三个旅的战友都埋在了废墟下。”
乌克兰总参谋部与美国战争研究所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仅2025年夏季,俄军在巴赫穆特方向的攻势中就损失约21万人,取得微小领土进展。
乌克兰国防军成员安娜(化名)向每日电讯报记者表示,俄罗斯将士兵视为“可消耗的工具”。
她说:“对我们而言每个生命都珍贵,但对他们来说,牺牲50万人远不如被美国制裁令人紧张。俄军虽伤亡惨重,仍在巴赫穆特、恰索夫亚尔等多地持续推进,这场战争已沦为纯粹的人力消耗战。”

在赫尔松方向作战的乌克兰第30海军陆战队上校亚历山大・扎夫托诺夫透露,俄军每日发动不间断进攻,士兵拒绝冲锋的无线电通讯屡被截获,但指挥官对此置若罔闻。
“这种在文明世界看来如同食人般的残忍战术,对俄罗斯而言已成常态,他们从不珍惜生命。”
安娜强调:“克里姆林宫将步兵视为争夺土地的财产。乌克兰虽在战术和装备上有优势,但俄方源源不断的人力冲击,正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