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诗句描绘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通过考试一步登天的梦想,科举的最高荣誉——进士,更是无数读书人毕生的追求。但考中进士之后,到底能做什么官?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寒窗苦读数十载,终于金榜题名,那不得直接当个大官?
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即便是科举最高等级的进士,他们的仕途起点也因朝代、名次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唐代科举,进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刻授官,还需通过吏部的关试,考察其身、言、书、判。通过者一般从九品官职起步,如校书郎、正字等,负责典籍整理工作。
虽然只是九品小官,但这些职位清贵,接近权力中心,未来晋升空间大。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先是担任集贤殿正字,正是九品上的官职。
宋代对文人尤为优待,进士出身者起点更高。一甲进士通常直接被授予八品官职,如通判、知县等实职。
北宋名臣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最初被任命为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已是从八品的职位。可见,宋代进士的起点确实高于前代。
到了明代,进士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直接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则需通过考选才能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余则授给事中、御史、主事、知州、知县等职。
明代进士起步多在六至七品,如知县是正七品,已经算是不错的起点。
清代与明代类似,但更加规范化。进士除一甲三人直接入翰林院授修撰、编修外,二甲、三甲需通过朝考选拔庶吉士,未入选者则分派到各部学习或外派为知县。清代进士的起步官职多在六至七品之间。
纵观历史,除了少数状元、榜眼、探花能够直接获得较高起点外,大多数进士的起步官职并不高,大致在六至九品之间。但这已经远远高于其他途径入仕的起点。
更重要的是,进士出身的官员晋升空间和速度都远超他人,所谓“进士出身官,人人羡白头”。
那么,品级到底意味着什么?以清代为例,知县是正七品,年薪仅45两银子,但却是地方的父母官;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虽无实权却地位清贵,接近皇帝。同样是七品,含金量却大不相同。
古代官制中,品级并不完全代表实际权力和地位。例如清代的翰林院编修只是正七品,但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却远高于地方上的正七品知县。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进士都挤破头想进翰林院的原因。
进士的起点虽然高低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经进入了国家最高官员的培养体系。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进士出身意味着他们已经拿到了通往权力核心的入场券。之后的仕途能走多远,则要看个人的能力、机遇和人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