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孩子有钱拿,公积金贷款额上浮10%,呼和浩特为卖房有多拼?

内蒙古大牌 2024-05-17 15:02:26

一边是人口红利见底,一边是房产销售受阻。一个是产业工人的身影远去,一个是购买能力的下滑。呼和浩特该咋办?近日,《呼和浩特市关于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主旨只是两点:“降低家庭育儿成本、降低购房成本”。

据了解,《措施》的具体举措是,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呼和浩特市户籍家庭,发放一次性育儿津贴5000元;对入托的3岁以下婴幼儿,给予家庭每人每年600元的托育机构照护补贴。对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多子女家庭购买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在现行最高贷款额度的基础上上浮10%。

这条消息看上去对独生子女家庭并不友好,而实际上,当“只生一个好”的国策被大打破后,独生子女的光环早就已经消失殆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趋势是“人多力量大,人多是好事”。

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就是消费力。随着各个城市对人口争夺战的白热化,作为内蒙古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呼和浩特的对人口的渴望明显已经不满足于“十万学子留青城”的阶段。在房地产仍旧存在下行趋势的当下,呼和浩特把房产销售的目标盯上了现在的适龄父母以及“祖国的花朵”身上。

在大牌看来,呼和浩特对出台多生孩子有钱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10%的重要原因,也是契合了呼和浩特对房地产的“救市”心理和市场现状。

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房产去化周期高达61.5个月,房产库存面积是1183万平方米。而去年全年呼和浩特的房产成交量也仅有372万平方米。貌似去库存压力极大。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的陆沉的确给呼和浩特的发展带来了困局。而这种困局不是此前开发商“跑路”这种销售端的单方面问题,也体现在购买端高位接盘的购房者无力承担高额贷款的问题,更体现在房地产式微给产业链带来的危机,影响了就业、消费等等。

面对开发商,呼和浩特或者还能够使用让本土发展的较好的房企采取“输血”的方式进行抢救(如伊泰置业为恒大悦府一期、三期拿出5000多万元“保交楼”),或者通过其他其他手段盘活(如蓝钻首府项目由维多利集团接手)。

然而对于终端的购房者来说,房地产下行,房产卖不出去,还贷压力太大的问题,貌似在房价没有反弹的情况下,不是一个小小的首府城市能够解决的。如果买房自住还好,如果是抱着炒房的目的,手里有多套房的,那就只能打落牙齿吞肚里了。

更为困难的是,房地产牵连了无数人的就业岗位。没有就业机会,人们就会离开这座城市,人们离开了这座城市,更导致市场消费能力的疲软。外边吃顿饭都掂量半天,何况买房呢。

目前,呼和浩特面对沉寂的购房预期,已经祭出了多个法宝。比如公积金贷款新政、购房利率降为近年最低的3.8%。与此同时,大力兴建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期待书包房的利好刺激市民购房。

但是,在全国房地产形势都不太景气的时候,这些举措都无法真正调动起购房者的购房预期。叨咕君以为,本文开头呼和浩特出台的《措施》在房产购买推动力上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法完全调动起来。

全国取消房产限购刺激楼市,呼和浩特早在10年前就取消了房产限购令。全国买房降低首付刺激买房,呼和浩特的首付比例多年前就是20%……在全国行之有效的楼市刺激方案,呼和浩特都已经用完了。甚至,早在2018年,呼和浩特就出台了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均可到呼和浩特办理落户手续的户籍引才计划。

呼和浩特招数用尽了吗?大牌认为,其实还是有些招数没有使出。比如在招商引资上,将商业房产作为引进项目的总部进行盘活。比如将住宅项目改为保障性住房或项目孵化基地。再比如祭出终极大招,进行住房的“以旧换新”等。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同时,大牌认为,结合国家层面的房地产政策看,呼和浩特的房地产已经触底,正在走出反弹的格局。具体内容见内蒙古大牌上期文章。

注:本为个人见解,仅供给为牌友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承诺或保证。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