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方担忧成真?朝罕见一幕轰动全球,导弹腾空而起,美韩坐不住

美国前脚11月6号刚宣布对朝鲜的新制裁,那边11月7号中午,一枚导弹就“腾”地一下,从平安北道大官郡升空,精准扎进了东海

美国前脚11月6号刚宣布对朝鲜的新制裁,那边11月7号中午,一枚导弹就“腾”地一下,从平安北道大官郡升空,精准扎进了东海。

这操作,简直就是“你敢动手,我马上还击”,一点不带隔夜的。

这罕见的一幕,瞬间让全球的聚光灯又打回到了朝鲜半岛。美韩那边立马“坐不住”了,各种紧急电话、加强戒备。而这,恰恰印证了中方一直以来的那个担忧:半岛局”势本就敏感脆弱,任何单方面的施压,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

现在看来,这个“连锁反应”不就在眼前吗?

这记“回敬”有多快?

咱们先把时间倒回24小时。

11月6号,美国那边突然甩出一份制裁清单,理由还是老一套,说朝鲜“涉及网络犯罪相关的洗钱活动”,直接把8名个人和2个实体给“拉黑”了。

说实话,美国制裁朝鲜,都快成“月经贴”了,大家有点见怪不怪。但这次的时机,特别微妙。

微妙在哪?在特朗普。

这位美国总统,今年以来可没少放话,一会说“我和金正恩关系很好”,一会又说“愿意重启美朝对话”。结果呢?嘴上说着要谈,手里的大棒却没停过。

这就好比你约人吃饭,却在饭局前先把人揍了一顿。这叫哪门子谈判的诚意?

朝鲜当天就炸了。平壤方面立刻回应,说这纯粹是华盛顿的“敌对政策”,还特意强调,朝方将“耐心采取适当措施”来回应。

当时外界就嘀咕,这“适当措施”是啥?是口头抗议,还是……

没人想到,这个“耐心”只有短短十几个小时。

11月7号中午12点35分,韩国联合参谋本部(JCS)的警报就响了。一枚疑似短程弹道导弹(SRBM)升空,飞行了足足700公里。

朋友们,70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这个射程,意味着它能覆盖韩国绝大部分领土,包括美军在韩的主要基地。

这已经不是“擦边球”了,这是明明白白地在说:你敢制裁我,我就有能力让你睡不着觉。

美韩的“坐不住”

导弹一上天,最紧张的自然是首尔和华盛顿。

说起来有点讽刺,韩美情报部门其实“早就察觉到不对劲了”。他们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已经捕捉到朝鲜在准备发射的迹象,所以一直“全程实时跟踪”。

但你发现问题没?全程跟踪,却没能阻止发射。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朝鲜“前脚制裁、后脚亮剑”的决心面前,美韩的所谓“威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导弹还在飞,韩国JCS的电话就已经打给了美国和日本。三国赶紧凑在一起开“碰头会”,评估这次发射的影响。

韩国这边尤其头大。今年6月才上任的李在明政府,这已经是第二次遇到这种“大场面”了。上一次是10月22日,赶在APEC峰会和特朗普访韩之前。

你看朝鲜这节奏踩的,专挑你“有事”或者“刚动手”的时候来。

对李在明来说,这太难了。一方面,作为美国盟友,他得跟着美国的调子走;另一方面,导弹可就飞在自家门口,一旦擦枪走火,韩国是第一个遭殃的。他这个“坐不住”,是实实在在的焦虑。

而美国呢?特朗普的“对话”和“施压”两张皮,被朝鲜这一发导弹给戳破了。你不能一边喊着要见面,一边又搞制裁。这种矛盾的操作,只会让朝鲜觉得:你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那我只能用我的方式来“提醒”你。

中方的担忧,为何总成真?

咱们聊回开头说的“中方担忧”。

这么多年,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立场,说得都快“包浆”了: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反对任何单方面施压或挑衅行为。

为啥总说这个?因为半岛就在咱们家门口,真要打起来,对谁都没好处。

中方担心的,就是现在这个局面——“制裁-反制-再制裁-再反制”的恶性循环。

你看,美国一制裁,朝鲜就发射导弹。朝鲜一发射,美韩就必然会加码制裁,或者搞更大规模的联合军演来回应。然后朝鲜一看,你又来威胁我了?那我必须搞个更厉害的(比如中远程导弹,甚至核试验)来“镇场子”。

这个“怪圈”一旦转起来,局势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接近失控的边缘。

这不就是中方最担心的“连锁反应”吗?

朝鲜为什么非要顶着全球最严厉的制裁,也要把导弹和核武器搞出来?咱们抛开情绪,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本质上还是为了自保。

长期以来,美国从经济到军事的层层封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家安全时刻处于威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力量,特别是“杀手锏”武器,就成了他们唯一能倚仗的护身符。

你越是制裁我,我就越觉得不安全;我越不安全,就越要抓紧搞武器。

这就是半岛局势的死结。

历史的镜子与“特朗普悖论”

其实,半岛不是没有过缓和的机会。

老一辈的“时政迷”可能还记得当年的“六方会谈”。当时大家坐在一起,谈得虽然磕磕绊绊,但至少是朝着“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和平机制”的方向在走。

为什么后来停了?就是因为互信崩了。

美国要求朝鲜“先弃核,再谈别的”,朝鲜则要求“你先给我安全保证,我再弃核”。双方都怕自己先交了底牌,被对方“白嫖”。

到了特朗普这,问题变得更“个性化”。他喜欢搞“峰会外交”,喜欢那种“一对一”解决问题的戏剧性场面。

但他和他的团队似乎忘了,外交不是演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信任交换。

特朗普的“悖论”在于:他一方面享受着“唯一能和金正恩对话的美国总统”这个光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极限施压”这个老本行。

这种矛盾的做法,只会让朝鲜的“受害者”心态更强,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里的武器。

这次11月7号的导弹,就是对这种“特朗普悖论”最直接的回应。它在告诉华盛顿:别玩虚的,想谈,就拿出点实际行动;想压,那咱们就“硬碰硬”。

说到底,朝鲜半岛这盘棋,复杂了几十年,从来不是一发导弹、一次制裁就能定输赢的。

11月7号的这一幕,与其说是“轰动全球”,不如说是一个意料之中、却又无人愿意看到的剧本。

中方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而破局的关键,从来不在于谁的导弹飞得更远,而在于谁能先拿出真正的诚意,跳出那个“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脚”的怪圈。

否则,今天这700公里的导弹,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