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都不能吃了?那到底还能吃什么?”
最近,一条关于“苹果与甲流”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更让人揪心的是,入冬以来,甲型流感高发,部分地区已有重症甚至离世病例传出,不少人开始焦虑:这波甲流,怎么变得这么凶?

2025年11月20日,正值“小雪”节气前后,全国多地气温骤降,流感病毒进入活跃期。据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甲型流感病毒(H1N1)检出率明显升高,儿童、老人、慢病人群成为重灾区。而在一些医院门诊,咳嗽发烧的患者排起长队,多位呼吸科医生坦言“甲流比去年更早、更猛”。
这时候,一位熟悉的名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采访时提醒:提升免疫力,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疫苗”。
她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冬天进补,像苹果这样偏寒凉的食物,吃多了反而不利于抵抗力。”她建议,冬季饮食应“温补为主”,尤其是多吃4类具有“扶正祛邪”作用的食材,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屏障。

这引发了一个新问题:苹果不是健康水果的代表吗?为什么现在却要“少吃”?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苹果性凉,属于偏寒性食物。在温暖季节,它清热润燥,确实是“好帮手”。但进入寒冷季节,尤其是“阳虚”“脾胃虚寒”的人群,例如老人、孩子、女性经期前后,过多进食寒凉水果,可能会损伤脾胃、寒气内侵,反而削弱免疫力。
很多人冬天频繁感冒,其实根源不在病毒,而在于体内“正气”被耗散。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只要身体自身的免疫力(即正气)足够强,就不容易被流感病毒侵袭。
那具体应该吃什么,才能在这个流感高发的时节,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

李兰娟院士推荐的4类食物,既有中医理论支撑,也有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效性。第一类是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豆制品。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材料”,缺了它,免疫功能就像“断电的手机”。
第二类是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如红枣、猕猴桃、南瓜籽。研究表明,维C有助于增强白细胞功能,锌元素能加速黏膜修复,两者都是“抗病毒战士”。
第三类是温补脾胃的中药食材,如黄芪、党参、山药。它们可以煲汤、煮粥或泡茶,既能补气养脾,又能固表御寒,是冬季进补的首选。

第四类则是益生菌丰富的发酵类食品,如酸奶、纳豆、泡菜。现代免疫学研究发现,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呼吸道免疫力。
临床上,一些反复感冒的孩子,医生往往建议他们调整饮食,改善肠道功能,结果比单纯用药效果更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养好肠道,就是在养免疫”的观点。
当然,光靠“吃”还不够。甲流病毒传播主要靠空气飞沫,防护措施必须同步跟上。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依然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尤其在密闭空间,如公交车、电梯、超市等,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与咳嗽者近距离接触。

医生特别提醒一点:“甲流不是大号感冒”,它的症状来得更急,发热更高,容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一旦感染甲流,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
2025年秋冬季,甲流疫苗依旧是推荐接种项目之一。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和6岁以下儿童。虽然疫苗不能百分百阻止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率。
从中医角度看,冬属“藏”,应“养藏阳气”。过度疲劳、情绪起伏、饮食无节,都会损伤阳气,导致“外邪乘虚而入”。因此,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平稳,同样是冬季防甲流的重要“药方”。

医生在门诊中还遇到不少这样的患者:“我每天吃水果、喝凉茶、坚持锻炼,怎么还是中招了?”其实,健康不是“拼命补”,而是“顺势而为”。冬天就该吃热的、睡够觉、少贪凉。不讲究时令的养生,往往会适得其反。
再说回苹果,它不是“坏人”,只是不适合所有时间、所有人群、所有状态下都无限量食用。如果你是体质偏寒、冬季手脚冰凉、容易腹泻的人,建议苹果温热后食用,比如做成烤苹果、苹果粥,更加温和养胃。
健康没有“万能公式”。真正的免疫力,是生活一圈圈细节堆积起来的结果。吃得对、睡得好、心情稳、防护有度,才是对抗甲流最牢靠的盾牌。

11月已过半,节气转寒,病毒活跃。此时不妨从一碗热汤、一顿有营养的早餐、一次规律的早睡开始,为自己的免疫系统“添砖加瓦”。免疫力不是喊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甲流或许还要持续几个月,但我们可以选择不慌不乱、科学应对。李兰娟院士的建议,不是“少吃苹果”这么简单,而是提醒我们:冬季养生,要懂得顺时、顺体、顺性。
愿这个冬天,你不因病毒焦虑,不因失误生病;愿你吃得暖、睡得香、心不慌,平安过冬。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秋冬季全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6周)[R]. 2025.
[2]李兰娟,张文宏,等.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与营养干预共识[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24, 32(05): 321-326.
[3]朱晓华,曾志勇,王玉洁. 中医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防治作用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 45(08): 88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