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对手在打造“护城河”,高途还在修补“流量堤坝”

2025年,中国教育行业在“双减”深化、资本退潮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复杂格局中,正式进入“效率为王”时代。就在这样一个行业从

2025年,中国教育行业在“双减”深化、资本退潮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复杂格局中,正式进入“效率为王”时代。就在这样一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的转折点上,高途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却暗藏隐忧的成绩单:据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13.9亿元,同比增长37.6%。然而,在这份增长背后,是高途旗下子公司今年以来因多次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境内主体公司高途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海淀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的现实困境。增长与风险并存,成为高途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这一数据,与同期新东方凭借内容生态与直播电商实现营收结构多元化、学而思依托长期积累的教研体系与AI技术深度融合形成鲜明对比。高途的营收增长,更多依赖于短期投放与价格策略,而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在行业集体“去泡沫化”的今天,高途的“增长故事”显得格外脆弱。

然而,营收增长的背后,是高途仍未摆脱对传统流量投放模式的深度依赖。

尽管创始人陈向东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科技驱动教育”的战略方向,但在竞争对手已构建起内容、技术、服务、品牌四维生态的对照下,高途的“流量根基”显得既有效,又危险。

高途的信任危机

从2024年到2025年,高途旗下的不少子公司接连因为违规宣传、价格误导、课程质量不过关等问题,被全国多个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处罚。更严重的是,2025年7月,高途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还被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虽然涉及的金额没有对外公布,但对品牌信誉的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要知道,教育这个行业,家长和学生选择你,基本就靠“信任”两个字。一次这样的被执行记录,有时候比业绩下滑还要伤元气,修复起来也难得多。

说到底,这些问题不只是表面上的合规没做到位,更深层来看,其实是高途在“快速扩张”和“精细运营”之间失去了平衡。公司为了保持增长势头,不断往营销上砸钱,光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费用就占到收入的58%,比同行高出一大截。但反过来,在真正影响用户留存的关键环节,投入却显得不够扎实,明显有点“重营销、轻内功”。

高途的创始人陈向东,过去一直以“狼性文化”闻名,也确实靠着这股劲儿在K12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杀了出来。但“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公司的战略方向看起来有点左右摇摆。一边喊着要“ALL in AI”,全力押注科技教育;一边又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素养课等多个方向同时试水,结果不少项目没做多久就又收缩了。

而现在,资本市场对高途讲的“增长故事”也越来越谨慎。投资人不再只看你营收涨不涨,更关注你有没有健康的盈利模式、能不能持续低成本获客,以及战略路径是不是清晰稳定。如果高途不能尽快从“被执行人”这个负面事件中走出来,重建市场和用户的信任,那它在融资能力和股价表现上,可能还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新战场:内容、技术与服务

如今的国内教育行业,早已过了光靠砸钱投广告就能“打天下”的阶段。不同类型的玩家,凭借各自的资源和基因,在内容、技术、服务、品牌这些方面,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某种程度上,它们正在从不同方向,对高途形成一种“降维打击”。

先说新东方这样的“内容生态派”。俞敏洪带着团队在“双减”之后漂亮转身,靠“东方甄选”的直播电商成功破圈,不仅赚到了新钱,更刷新了新东方的品牌形象。直播电商对他们来说,不光是带货,更是输出内容、传递品牌、连接用户的核心枢纽。新东方把教育的老本行和内容能力巧妙结合,走出一条别人不太容易模仿的路。

另一类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技术深耕派”。他们在AI教育上已经埋头苦干了很多年,自主研发的“魔镜系统”、“AI老师”这些产品,早就实实在在用到了教学环节里。学而思的AI不是空谈,而是真正融进了备课、上课、练习、测评全流程。到了2025年,他们还发布了“教育大模型”,试图抢占下一代AI教育的定义权。

还有一批传统培训机构,也在数字化转型里“焕发第二春”。比如中公、华图这些机构,靠着在公考、教招这些垂直赛道的多年积累,把线下资源和线上服务打通,做成了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教育平台。它们虽然不太玩互联网那套打法,但在自己的地盘上,用户认、口碑硬,忠诚度非常高。

对高途来说,现在要面对的不仅是教育公司的竞争,还要应付来自内容创作者、科技公司、传统机构的多维度挤压。高途过去依赖的“流量打法”,在行业混乱期可能还行得通,可到了现在这个大家更看重真价值的阶段,越来越难走下去了。

高途的AI必修课

毫无疑问,AI称得上是高途本季度财报里最抢眼的亮点之一。除了业绩增长,财报里还特别提到,“AI已经对教育业务的各个环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具体来看,高途主要在几个地方用上了AI:比如用智能备课系统帮老师减负,用AI助教给学生做个性化答疑,还用算法优化招生渠道。这些应用确实帮助公司省了成本、提了效率,也成了高途这个季度营收增速能超过同行平均水平的关键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高途目前的AI布局,整体还是停留在“工具”阶段,也就是用AI把现有流程做得更好,还没有真正迈入“产品化”或“生态化”的层次。相比之下,学而思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自研AI算法,并且把AI深度整合进了智能硬件和教学内容体系里,打造出了像“AI老师”这样有辨识度的产品,逐渐建立起技术品牌的护城河。新东方虽然起步稍晚,但靠着直播电商积累下的大量用户数据,现在也在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方面快速跟上。

所以高途在AI上务实、能见效,这一点值得点赞;但如果长期只把AI当作内部增效的工具,而没有推出真正具备颠覆性的AI原生教育产品或服务,那未来面对技术底蕴更扎实的竞争对手时,仍有可能陷入被动。高途或许需要更进一步去思考:怎么从“用AI把教学做得更好”,跨越到“用AI重新定义学习本身”。

打好合规与透明“翻身仗”

对高途来说,要想真正实现第二次增长,必须在战略、运营和品牌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升级和重构。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重新赢得大家对品牌的信任。之前被列为被执行人的事件,确实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途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修复。公司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合规机制,从课程宣传、定价管理到服务落地,整个流程都要规范运作。同时,应该主动公开整改措施,甚至可以邀请第三方机构来监督执行,一步一步重建用户和投资者的信心。

在AI战略方面,高途也需要推动更深层次的落地。不能仅仅把AI当成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要思考怎么用它去重塑教育产品本身。比如,开发真正个性化的学习系统,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或者在职业教育中,利用AI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学的实践性。AI不仅是用来省成本的,更应该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引擎。

最后,高途还要在内容和服务上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借鉴新东方的“内容思维”,把优质的老师IP和课程内容,借助短视频、直播这样的方式做二次传播,打造“内容吸引用户—服务完成转化—口碑带动传播”的增长闭环。同时,在服务体验上多下功夫,建立起一套能超越用户期待的教学服务体系,这才是长久留住用户的关键。

结语:

2025年的高途,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看似回暖的业绩与AI带来的效率提升,另一边是频频亮起的监管红灯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途手中并非没有好牌:在特定赛道积累的认知、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以及AI初步展现的增效潜力。它真正缺失的,或许是一种“破界”的勇气和一种“极致”的专注。是在合规上做到极致,重塑市场信心;还是在产品上做到极致,打造出令人尖叫的爆款;抑或在科技上做到极致,真正用AI重构教育体验。

过去的成功路径,可能正是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于陈向东和高途而言,现在需要的,不是对过去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彻底的、深刻的“自我革命”。这不仅关乎业务的重构,更关乎组织心智的重塑和企业文化的焕新。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赋能,而企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传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