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称或启动其他融资方案创新驱动、战略先行背后投资价值已验证

IT妖妖灵 2023-12-27 20:05:15

AI制图

根据上交所官网消息,就在近日,专业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蜂巢能源主动撤回了A股IPO申请。

蜂巢能源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公开资料显示,尽管仅成立五年,其已位居国内动力电池前十,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39.62%。

对于此次撤回,蜂巢能源表示是基于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公司选择以自身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由此看来,蜂巢能源并没有选择放弃上市计划,而是选择用心深耕产品与技术研发,奔赴长期主义。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A股年内已有259家公司终止上市审核,其中包括爱士惟、正大股份、老娘舅、金力股份、百神药业、集创北方等,从行业上来看涉及光伏、锂电、生物医药、衣食住行、芯片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从经营层面来看,蜂巢能源经营持续向好,也展现出了穿越周期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IPO整体环境变化,原本作为一家具备成长性的科技公司没有成功上市,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研发创新支撑 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39.62%

在动力电池行业,虽然蜂巢能源的名字为外界知晓的时间较短,似乎是个年轻的公司,但事实上,蜂巢能源的前身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电池研发。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模组、电池包及储能电池系统,并可根据客户需求为其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产品整体解决方案。

“蜂巢能源在创新驱动上舍得投入,是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孙逢春对公司的评价。

锂离子动力电池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确保公司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据悉,从创立之初,蜂巢能源就致力于成为全球顶级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电池系统供应商,建立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协同的研发创新体系,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勤勉专业的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新兴领域并储备大量前沿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2020-2022年,蜂巢能源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分为3.8亿元、7.2亿元及11.4亿元,研发费用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20年-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2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90%。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公司已掌握多项具备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乘用车领域,公司开发了L400短刀低成本LFP产品,适配主流100-150km续航PHEV车型,引领PHEV市场铁锂化;开发了L600短刀LFP产品系列,30min快充1.6C到4C标配,涵盖40-80度电主流范围,2023年将量产多款L600电芯,满足60-80度电三元电池转配铁锂电池市场需求。

储能领域,公司开发了L500短刀高能量密度低成本LFP产品,单电芯能量比市场主流产品高15%以上,满足电力储能市场需求。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将持续不断地在创新这条路上坚守,走窄门,走差异化,走技术领先。哪怕要面临很多挑战,去做没人做过的东西,甚至付出的成本、代价,踩过的坑都会比别人多,但只要认为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高创新研发投入的支撑下,蜂巢能源的业务在过去几年稳健发展,成长性有目共睹。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蜂巢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17.36亿元、44.74亿元和99.7亿元,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139.62%。

凭借强大的综合研发能力与产品创新,全面的产品结构及突出的产品力优势,蜂巢能源采用全新的车规级技术建设生产线保障产品品质,完善的产能及产业链布局,优秀的管理团队、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与上下游伙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在国产汽车品牌客户开拓方面,公司与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力斯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等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此外,公司与PSA(Stellantis集团)等知名国际汽车厂商亦开展业务合作。

在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371批、372批、37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有20余款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搭载了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其中插电混动车型超过10款。

从行业情况来看,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蜂巢能源装机量6.1GWh,位居行业第七。同时,蜂巢能源也已经连续三年成功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强。另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新联盟公布的排行榜显示,截止2023年10月,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车量达1.39GWh,在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上位居第六位,市场占有率达到3.54%。

独立发展能力提升 新战略引领新未来

从整体大环境来看,2023年,锂电行业进入了周期性调整阶段。锂电市场的增速从60%下降至33%,储能市场增速从171%下降至38%。

不过,中国锂电产业链世界领先,有望受益全球化机遇。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552.2GWh,同比增长44%。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LG能源三大全球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锂电长期向好态势不变,企业存活下来的关键是回归本质,驾驶体验和油电差价是新能源汽车用户切入的主要理由,要通过细分赛道,寻找差异化发展,进而穿越周期。在前瞻性战略的引领下走差异化路线,进行产品升级、拓展产业链合作等,恰好是蜂巢能源一直就在践行的事情。

蜂巢能源在2022年的第三届电池日就提出了动储双轮驱动战略,动力和储能产品互为蓄水池,新布局的产线动储产品均可兼容,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更加灵活,并取得了丰硕的经营成果。目前,公司已为四川宝能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客户提供储能产品,目前公司已与华能江西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麦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等储能客户建立合作意向。

而在今年举行的第四届电池日中,面向2024年后需求侧的全面电动化升级和供给侧的阶段性过剩挑战,蜂巢能源对外发布了“领蜂2024”战略,涵盖了产品领先战略、蜂速服务战略和AI智能制造战略。

基于产品领先战略,蜂巢能源针对BEV、PHEV、商用车和储能不同细分市场推出了“全域短刀,全面进化”战略,并在乘用车领域全球首推全系短刀快充迭代升级产品,覆盖2.2C到5C全场景应用。

这一全新战略的发布标志着蜂巢能源将由之前的品类创新战略,调整成产品领先战略。从2023年开始,蜂巢能源已经完成“从0到1”的“短刀叠片电池”品类开创。蜂巢能源将以产品领先为核心,战略转为“全域短刀,全面进化。”凭借产品实力,打造差异化,赢得市场竞争。

据相关媒体透露,公司已经斩获了宝马欧洲区近90GWh的产能订单,加上前期媒体报道公司又添斯特兰蒂斯的5.48G大订单。在此之前,公司已进入理想和吉利高端品牌银河的供应链。今年4月,理想在L7车型搭载了蜂巢的电池;5月,吉利银河重磅车型L7正式上市,同样选择了蜂巢能源的电芯产品。

可以看到,蜂巢能源已经进入多个高端品牌的供应链,也逐步具备了与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同台竞技的底气和实力。通过建立完整的多层次客户体系,蜂巢能源的抗风险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得益于下游客户的拓展,蜂巢能源独立发展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21年以来,蜂巢能源主营业务中关联方销售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从2021年一季度的99.28%下降至2022年四季度的29.55%。同期,主营业务中非关联方的季度复合增长率为129.67%,远高于关联方的复合增长率0.41%和整体销售复合增长率的19.38%。

在双轮驱动的基础上,一直以来,海外市场也是蜂巢能源旗下具备相当想象空间的板块。在此前的上海2023动力电池国际应用峰会上,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就指出,就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未来中国仍然是主要的市场,但美国和欧洲是值得期待新的增量市场,发展速度会高于中国。

蜂巢能源坚定地走出国门,通过在各地建设工厂和研发中心,本地化生产,提升产品的本地适应性,并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激发增长动能。

蜂巢能源表示,公司海外布局战略旨在实现全球市场渗透和技术引领,提高产品性能和效率,又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目前蜂巢能源的欧洲工厂,即德国萨尔州的模组pack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建成投入使用,未来将实现年产10万套的产能目标;泰国首家模组PACK工厂也正式启动,主要为长城汽车、合众汽车等主要客户提供产品支持。

作为一家仅成立五年便稳居国内动力电池前十的企业,蜂巢能源的独立性和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已在日益增强,自身实力得到充分验证。相信在核心技术持续创新,以及第三方客户开拓的加持下,蜂巢能源能穿越行业周期,迈向长期发展。

1 阅读:76

IT妖妖灵

简介:关注IT圈里大大小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