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充电宝上机3C规定正式落地。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被誉为“史上更严”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已进入落地倒计时。
11月25日,据多家媒体报道,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预计在发布后12个月正式实施,将为充电宝行业带来新一轮的规范与升级。

面对接连出台的严格标准,有网友打趣道,以后充电宝光有3C标志不够,或许得要有4C标志才行。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3C并非指三个C,而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简称CCC或者3C)的简称。3C是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只有通过该认证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在我看来,新规大概率还是从安全性提升着手,兼顾效率的升级。
第一,安全性全面升级。强化过充、短路、过温等多重保护的阈值与响应速度。并且在标识与溯源上,要求明确标注制造商、建议使用寿命与安全警示,并完善生产一致性与证后监督机制。
第二,充电效率与兼容性显著提升。针对市场上大量老旧、仅支持低功率(如10W)输出的充电宝,新规将推动更高功率的统一规范与普及,鼓励支持PD、QC等主流快充协议。同时通过接口与协议一致性要求,减少“慢充、假快充”现象,提升用户实际充电体验与跨设备通用性。
当然,无论相关标准如何出台,从产业与消费双重维度看,外接充电设备(含共享充电宝)仍属于手机及科技硬件行业发展的过渡性产品。咱们昨天的文章《再这么下去,手机真要把共享充电宝取代了》,已经提到国内市场近期出现了配备8000毫安电池的手机(如荣耀500)。
预计2026年春节前后将迎来1万毫安电池手机的集中亮相。到2026—2027年,我国将有大量搭载超1万毫安及以上电池的手机上市,充电宝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就现阶段而言,出台更为严格的国家标准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过去几年,充电宝领域安全事故与隐患频发,暴露出设计、生产、流通与使用环节的多重风险。在行业处于过渡期的当下,以更严格的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是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公共安全风险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