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5日清晨,北京大雪初霁,中央军委作战室灯火通明,一份“关于最后25万志愿军回国”的加急电报摆在桌面,安置难题已无可回避。
四年半前的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时,战场上尚有130万中国官兵。战争虽然止息,可这支庞大部队撤回后谁来管饭、谁来管住?当时的国内财力、人力都捉襟见肘,中央被迫下令“先留五年”,用时间换空间。

留得其所,并非消极等待。志愿军在朝鲜掘壕沟、修公路、盖民房、筑水库,五万间房子、四千多座桥梁、无数公里的道路,让废墟上重新升起炊烟。饥荒来袭时,部队省下三成口粮送到百姓家中,民众回赠土豆与鸡蛋,互称“亲戚”。
外部压力一刻没散。美国第八集团军依旧屯兵三八线,航空母舰游弋釜山外海。中国部队继续驻扎,既是重建的劳力,也是随时可以点燃的火力,美方不敢轻启战端。

转折在1957年底出现。金日成主动致电,建议中国尽快撤回剩余部队,“国家要靠自己站起来”。毛主席赞同,决定在次年春天启动撤离,但两个条件必须满足:国内要吃得消,半岛不能留下真空。
此刻,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带着厚厚一摞统计表抵京。他提出“分区消化,梯次抽调”六字方案:先撤十万补充济南、北京两军区缺口;再撤十五万就近编入沈阳、长春,以便随时声援;余部分散至华北、华中,用工改兵、屯垦结合的办法自给自足。

方案抓住三点要害:一是不给国内粮秣仓库添过重负担,二是让老兵把实战经验带进新建的炮兵与装甲兵部队,三是撤得有节奏,让美军搞不清北方究竟还剩多少中国人。毛主席看罢,拍板:“按他说的办。”
1958年3月18日凌晨,新义州站灯光微弱,第一列军列悄然向北启动。车厢里,战士刘长胜压低声音对同伴说:“回去后,先把爹娘接出来看看这条江。”几声爽朗的笑,把窗外寒意都驱散。
美方情报部门察觉动向,却摸不准规模,未敢轻举妄动。试探成功后,第二批、第三批齐头并进。10月25日,正值志愿军入朝八周年纪念,最后一批官兵踏上鸭绿江大桥,至此异国征战画上句点。

归国后的老兵没有闲置:有人进入三线工地挖隧道,有人守卫新组建的导弹营,也有人拿起铁锤修筑铁路。凭着战场磨出的纪律,他们在和平建设中再度发光。
不得不说,杨勇的梯次安置方案让130万英雄全部各得其所,没有出现一人流落街头的窘境;同时,半岛北方的安全屏障在暗处保留了机动回旋余地,使对手始终捉摸不透。这一次悄无声息的大撤离,成为新中国建军史上组织力与统筹力的生动注脚,也让“最可爱的人”真正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