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奖在即,自然科学一等奖将花落谁家?

未名林 2024-05-18 22:23:04

从2020年开始,原本每年举行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为三年一届,目的在于有更多时间来检验各项成果,让各大奖项的评审更加公平合理。翘首等待三年之后,202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即将举行,引起万众瞩目。

如今,各大奖项已经通过初审,顶尖研究型大学、中科院下属研究所领衔,占领了各大榜单。今天,我们来剖析一下,作为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也是“三大奖”中最具分量的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将花落谁家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内自然科学最高荣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共有5个奖项,除了象征科学家“至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面向国际友人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之外,另外三个奖是面向国内完成重大科研成果和项目的个人和组织的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根据规定,对于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可以授予特等奖。

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因此,一等奖就已经是当前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授奖有严格要求,每年最多授予1至2个项目,并且“宁缺毋滥”。从2000至2021年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颁发了21届,其中有9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空缺。其严格程度由此也可见一斑。

从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改制以来,仅有1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的工作单位主要是国内一流大学和中科院的研究所,其中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2次斩获该奖,并列第一位。

清华大学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由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评审周期改为三年之后的第一届,因此,本届评奖的竞争尤为激烈。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纷纷“亮剑”,拿出过去三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

2024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初评结果,在通用项目领域共有253项通过初审,专用项目有5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有59项。

其中,以一等奖通过初审的项目仅有3个,以二等奖通过初审的项目有56个。从目前初评结果来看,自然科学奖各评审组初评通过率差异较大,地球科学组以25.9%的通过率名列首位,数学组的通过率则低至12%。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审结果

按照惯例,每届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不超过两个,至少在后面的评审环节,将会有1项一等奖项目被否决或者降为二等奖。

本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竞争,依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所之间的角逐。初审获得一等奖的3个成果,分别来自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和燕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实力不算顶尖的大学,燕山大学能够有这样的突出表现,实属不易。

初审获得二等奖的成果中,清华大学以6项高居首位,北京大学4项,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各有3项,这些大学,无不是国内高校的标杆,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此外,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各有2项,中科院多个研究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研究型大学均有一项上榜。

由此也充分体现了,顶尖研究型大学除了为国家各行业培养优秀人才之外,在引领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同样不遑多让。

略为遗憾的是,作为国内理学学科“最强”的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本次也没有项目在初审中获得一等奖。虽然北大数次获得“二等奖”,但是其分量终究是无法与“一等奖”相提并论的。

北京大学

谁将问鼎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成果,对于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在初审中获得一等奖的项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①项目名称: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

②第一完成人:方忠

作为当代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方忠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及材料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屡次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方忠院士是国内大学自主培养的优秀人才,本硕博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当时为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专注于凝聚态物质中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与理论研究。

方忠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套自动计算材料拓扑性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团队找到了数千种新的拓扑材料,其数量是前人在过去十年间找到的拓扑材料数目总和的十倍有余。

中科院物理所曾凭借“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得201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方忠院士为该项目的第5完成人。

清华和中科大是迄今为止仅有的2所获得2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单位。本次方忠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通过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初审,如果最后能顺利获奖,那不仅是中科院物理所第二次获得该奖,方忠院士也奖成为首位两度荣膺该荣誉的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浙江大学

①项目名称: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②第一完成人:胡海岚

浙江大学是国内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高校,是仅次于清华、北大,引领“华东五校”的存在。1998年9月15日,原浙江大学与三所具有“211工程”实力的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浙江大学,实力大增,不仅成为浙江省内高校的“巨无霸”,综合实力也在国内遥遥领先,其理学、医学、农学等具有显著优势。不过,缺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加持,是浙大的一大遗憾。

本次,来自浙大医学院的胡海岚教授,凭借“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脑机制”的发现,入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胡海岚教授本科毕业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国内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胡海岚教授深耕神经科学多年,颇有建树,曾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等荣誉,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胡海岚教授正在不断接近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脑机制的真相,对于抑郁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她的研究成果能否最终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值得期待。

浙江大学

(3)燕山大学

①项目名称: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更韧材料的创制

②第一完成人:田永君

相较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燕山大学的综合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没有入选“985工程”和“211工程”,甚至之间还未入选“双一流”工程。但就是这样一所低调的大学,却曾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等。

事实上,燕山大学在理工科领域的实力并不差,毕竟,它的前身就是从鼎鼎大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分离出来的。1958年,哈工大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该学院后来独立办学,成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并在1985年开始逐步迁往秦皇岛,成为今天的“燕山大学”。

田永君院士于1987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来又进入中科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田永君回到母校燕山大学,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他长期从事新型亚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在超硬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田永君院士经过长期研究,合成了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人工材料。这种材料是纳米孪晶结构,其硬度达到天然金刚石的两倍。得益于纳米孪晶金刚石的使用,过去无法进行切削加工的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切削加工。凭借这个成果,田永君院士通过了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初审。

燕山大学

以上这3项成果,每一项都是自己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凝聚了这些科学家和团队无数的智慧和心血。不管最后能否获奖,他们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每个人敬重。

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三大奖”还将呈现什么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4 阅读:2419
评论列表
  • 2024-05-19 09:25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还是燕山大学的靠谱,那俩太高深,一个不懂另一个也不懂。

  • 2024-05-19 12:48

    🌺🌺支持燕山大学获得一等奖[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5-19 19:25

    中国科学院的那个计算预测不知道结果咋样?要有重大发现那才能跟发现的结果合并得奖

  • 2024-05-20 06:27

    原来自然科学奖是中科院一手操办评奖,肥水不流外人田,中科大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2023年评奖公开化了,高校也被抽人当评委,中科大报评13项,仅一项被评为二等奖,其中报评的七八项是自然科学项目,结果也是信心满满,结果边都沾不到。可见阳光下评奖相对公平。

未名林

简介:专注,严谨,丰富,趣味。不求一鸣惊人,或许一语道破。